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小科学家工作室”课程系统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

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开展了系统培养的研究:

第一,《襄一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施方案》是立足于幼儿“玩中学”的科学启蒙教育理念,设置在幼儿探究活动的内容层面上,关注“教师对幼儿评价的开放空间”的转变,综合调整并不断趋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指导要求。我们还基于总课题组研制的“幼儿创新活动的基本环节和培养要素”,从系统培养幼儿创新素养的角度,进行了部分学习主题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调整,使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既贴近襄一幼儿园所要体现的幼儿玩中学的学习特征,也符合了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对幼儿创新素养的系统性培养”的问题。

结论:我们在课程方案中,选择中、大班幼儿学习主题内容,与总课题组研制的“创新素养培养的课程指南”进行调整,弄清了可以调整纳入课题实验中的相应学习内容,作出了一个系统安排,实现了教师对幼儿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的课程指南。列举如下:

中班幼儿学习主题“玩具总动员”(部分),如表1所示:

表1 中班幼儿学习主题部分展示(1)

中班幼儿学习主题“有用的工具”(部分),如表2所示:

表2 中班幼儿学习主题部分展示(2)

大班幼儿学习主题“我们的城市”下的小主题,如表3所示:

表3 大班幼儿学习主题展示(1)

大班幼儿学习主题“有趣的水”,如表4所示:

表4 大班幼儿学习主题展示(2)

第二,襄一幼儿园参与本课题实验的主旨是“以创新实验室的开发与研究为载体”,实施对全体中大班幼儿的创新培养的系统性研究。我们将总课题组研制的幼儿创新培养的要素,与襄一幼儿园课程特色项目之一“小科学家工作室”的培养与发展目标等,做了相关性匹配,调整后的内容能够继续体现“我愿意、我可以、我能”的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要求,也非常明显地突出了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基于幼儿创新特点的系统性培养”的问题。

结论:细化了课程方案中的特色项目“小科学家工作室”以培养与发展为主要目标,依据幼儿创新活动基本过程以及创新素养培养的要素等,研究制定了目标与内容,落实了对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可操作性指导。列举如下:

(1)培养与发展的目标

小年龄幼儿的培养与发展目标:我会使用一种小工具,我会制作一种玩具,我会养殖一种动(植)物,我会玩一个科学游戏,我会推广一个环保方法,我会运用一个生活技能,我还会很多!

大年龄幼儿的培养与发展目标:我会自己养殖一种动(植)物,我会选择工具自己做玩具,我会和同伴一起自由地想象,我会和同伴合作完成实验,我会有步骤地看操作提示学习,我还会很多!

(2)培养与幼儿活动的内容(见表5至表8):

表5 中班“小科学家工作室”上学期活动内容

(续表)

表6 中班“小科学家工作室”下学期活动内容

表7 大班“小科学家工作室”上学期活动内容

表8 大班“小科学家工作室”下学期活动内容

(二)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创新

襄一幼儿园参与本课题实验的主旨是“以创新实验室的开发与研究为载体”,实施对全体中大班幼儿的创新培养的系统性研究。将总课题组研制的幼儿创新培养的要素,与襄一幼儿园课程特色项目之一“小科学家工作室”的培养与发展目标等,做了相关性匹配,调整后的内容能够继续体现“我愿意、我可以、我能”的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要求,也非常明显地突出了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基于幼儿创新特点的系统性培养”的问题。

于是,我们在课程中选择了相关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紧扣总课题研制的“幼儿创新活动基本过程及创新素养培养要素”,并将其融入教学活动范式的创新设计与课例研磨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弄清楚“在当前我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属于哪种创新要素”。

开发园本课程,提供幼儿创新活动载体,形成对幼儿实施创新培养的教学活动园本课例以及教法的范式化。例如:

1.促进幼儿想象力培养的“认知探究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活动范式

如大班教学活动:“哦,原来是肥皂泡”,归属在“小科学家工作室”的活动里;“美丽的蒲公英”,归属在主题“春夏与秋冬”内容里;“无字书”系列,归属在“科普阅览室”里。

中班教学活动:“有趣的草莓”,归属在“春天来了”主题里;“花格子大象艾玛”,归属在“在动物园里”主题里。

解读课例“哦,原来是肥皂泡”,以拓展幼儿视野、唤醒幼儿想象为抓手,尝试探索和研究:

(1)多感官多侧面地感知和发现事物的多样性,在常规认知学习模态上、在情趣上、可见性中,建立起另一种学习视角,满足和支持幼儿“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的能力发展。

通过向幼儿展示在显微镜下物体形态的照片和作品,抓住看见奇幻、发现秘密等过程,引导幼儿充分想象。通过设置多个思考的阶梯,让幼儿在反复猜想—创意—验证的过程中,在同伴分享交流中、在赏析中,将想象不断深入下去。

第一环节:图片猜想。在不带任何框架的猜想提出后,给予幼儿一定时间去看、去发现、去想,通过适当的同伴交流后,再次补充和自我肯定。第二环节:创意表达。无边无际的幼儿想象,用恰当的形式表达是教师提供给幼儿最好的保护方法。本次活动避开了讲述表达,尝试运用色彩绘制的形式,保留想象的痕迹,同时在同伴分享中进一步想象。第三环节:揭示秘密。在回答“究竟是什么”的设疑情景中,幼儿得到了寻找发现事物的兴趣体验,当最后“泡泡大人”视频出来后,幼儿看到了肥皂泡多样化的造型,更是满足了“是什么”的探究点,幼儿想象的空间更大了。

(2)教师围绕所设置的活动三个环节,始终对幼儿的所想、所说、所呈现不给出任何答案性的评价,讲求“大家看到了吗,找到了吗”的肯定想象的指导语,努力实现“去框架式”,去教师痕迹。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的语言,反复传递的信息是“每一个人看到的、想到的都不一样,画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的支持性语境,幼儿获得“去教师唯一”的自主思考的可能,以此达到教师保护好幼儿想象的需要。

加大对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折射了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创新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幼儿的思维无拘无束,没有模式,不受社会经验和生活规则的束缚,他们建立在现实生活、游戏情境、幻想中的想象,想象的角度出乎意料、天马行空,想象的内容奇特、打破常规、富有创造性。襄一幼儿园立足这一特征,从保护好幼儿想象出发,设计和研究了“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与创意表达有机整合”主题。

此类园本课程是以认知冲突引发幼儿猜想作为活动开始,在大量的信息中,幼儿逐步开始自己的猜想,并以肢体语言表现、材料创意表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猜想和愿望。整个创作过程,幼儿可以表现得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最终教师将幼儿的小作品组合成大作品时,幼儿的想象力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又一次激发了探索的欲望……

2.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与动手实践”的活动范式

如中班教学活动:“管道通通通”“荷花水中开”“水泵”等;

大班教学活动:“曹冲称象那件事”“榨汁机”等。

以上教学活动归属在“小科学家工作室”的活动中,它从幼儿动手操作实践入手,在完成任务中,发现难点(问题),提出设想,进行操作实践,以不同的结果讨论,开拓幼儿思维。

3.从知识信息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回答)问题的活动范式

如大班教学活动:“兔子、企鹅”,归属在“动物大世界”主题里。

以幼儿的基本认知经验为前提,采用“向同伴发问”的形式开展同伴间的辩论和现场验证,期间采用数据的具体化、信息的视频化等过程,帮助幼儿选择想要的结论。这一形式,对大班幼儿来说,冲破了“老师说的就是答案”的固化思维,它可以去创造自己的答案,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等,非常符合大班幼儿创新素养的基本特征。

4.以开发男孩子的天性入手,在开发园本课程时,重点探究为幼儿提供创新活动载体的教法

如中班教学活动:“放大镜下的蚂蚁”“放大镜下的蜗牛”“捉泥鳅”;

大班教学活动:“会发光的元宵灯”。

以上教学活动,作为创新设计的园本课例,从培养中班男孩子的大胆动手、激发好奇心、会提出自己的想法等角度为出发点,活动的载体是日常孩子所不能触及的东西。所采用的直接接触的方式,可以让幼儿无拘无束地与小动物接触,在触摸、细看、记录中,发挥想象力,发现问题。动手接触过程中和结束后,幼儿还可以获得自我解答、同伴纷争结论等培养因素的落实。

(三)利用优质资源,展开多途径培养

充分发掘家长中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家长职业、知识结构、亲子互动能力等因素,纳入幼儿创新活动载体的研究中,研究出家园共育培养途径。我们从家长的参与式体验活动入手,感知创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家园携手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襄一幼儿园在学术节期间,以家园共话“创意、协作”为主题开展家长创意体验活动。幼儿园邀请了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创新课程中美术创意教学活动的体验。襄一幼儿园是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实验学校,随着科研工作的推进,还将实验项目辐射到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家长社区教育等方面。如今襄一幼儿园的游戏、学习、运动等多领域中都渗透着对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家长感受到了创意美术与技能学习的区别,家长也能亲身体验到幼儿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大胆表达、表现的创意空间,同时感受到襄一的创新教育理念,为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创新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家长对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理念的逐步认同,随之而来的共襄活动不胜枚举,例如亲子阅读时间(如讲科学故事、解读科学现象)、亲子科学演示台等。我们将家长引入创新教育课堂,与幼儿共同探究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亲子探索活动“会动的小车”中,家长作为幼儿的操作伙伴参与整个活动,活动由“制作会滚动的小车”和“制造‘动力’小车”共两大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制作会滚动的小车”,目的是让幼儿与家长根据制作说明书做成一辆会滚动的小车。整个环节中,教师关注、引导家长让幼儿有好的习惯,幼儿与父母一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程序,拿取材料按步骤成功制作完成。在“开开自己的小车”“比比哪辆小车开得快”的游戏中,幼儿的活动兴趣都得到了激发,幼儿对制作小车充满了探索的期待。

第二个环节:“制造‘动力’小车”,教师用“我们不用手推,想什么办法,也能让小车开起来呢?”的提问,引发幼儿和家长第二轮的探索与思考。这一环节中,教师是以提供的操作材料,引导孩子与家长充分想象,家长的思路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各个家庭各显神通,制造出了方法各异的“动力”小车,活动达到了高潮。同时,“玩玩别人的小车”的游戏,表现了幼儿间互相交往、同伴友爱的情感。

亲子活动“会动的小车”,在幼儿园创建的“小科学家工作室”里,家长、幼儿与教师一起,通过亲子共同学习说明书,制作一辆会滚动的小车,更好地让幼儿积极探究、大胆想象、独特创造,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建立良好的探索习惯素养,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在体验、沟通、交流、合作中,家园统一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家园同步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在幼儿创新素养教育中形成合力,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添砖加瓦。

(四)适应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善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关键是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总课题组提出了“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等,并将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要求。我们立足学前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及课程系统设置上的特征,重点研究了“促进幼儿创新素养发展,教师如何跟进、如何实施”的系列研究,体现了“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先做这样的人”的理念。

我们在研究幼儿、研究教师教学、研究教师管理等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

1.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力求在教育目标、组织环节、评价上与培养实现趋同

我们将课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大班幼儿探究特征的实践研究”成果内容,即“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行为特征”,融合在“大班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评价的指标”中,这既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判断幼儿培养要素是否体现的基本参照,又成为教师在开发教学活动载体、选择活动载体时的基本要素。

(1)我们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教学建议等,与“幼儿创新素养培养要素”作比对,简化“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行为特征”,使其能让教师在开发课程、研究活动载体时更具可操作性,也作为教师在评价幼儿实践成果时的指南。

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行为特征:

①满腔热情、主动积极地投入探究活动,并不因“受阻”而停顿,有着反复探究的行为过程。

②能够为自己的探究成功而喜形于色,并不因“失败”而退缩,有对问题再一次猜想和设计的思维过程。

③在操作过程中非常专注于使用材料和工具,并不因“不会”而结束,有着继续埋头钻研不停止摆弄的过程,不轻易听从成人的要求而停止操作过程。

④大班的男孩子更多的是满足于实验性探究活动,女孩子更多的是满足于制作性探究活动。

(2)我们将“小科学家工作室中幼儿活动的观察评价”,与总课题组提供的实验试用的“集体教学活动简案及任课教师自我反思表”“幼儿创新活动基本过程”等融合,做了观察评价表的调整(见表3 19)。

表9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行为与幼儿创新素养发展观察与评价表

(续表)

以上调整后的评价表包括了“观察要点”和“其他表现”共两部分,两部分都记录着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观察要点以幼儿创新发展的活动表现做记录,其他表现则从另一角度加以记录,目的是基于培养中教师要思考的两个方面:教师既要明晰本次活动要引导幼儿哪些方面的创新素养的培养,哪些活动载体能促进幼儿发展,还要明晰我们忽略了哪些方面而使得幼儿在活动中错失了发展的机会,我们预设活动计划时忽略了哪些组织行为的引导。

我们坚信,当教师真正做到两者融合时,就能出现幼儿培养素养过程中的教育行为的改善。这样我们的培养才能有针对性。

2.研究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力求与培养要点衔接,实现促进幼儿创新发展

教学活动方式的开放性是培养的前提,教师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则是关键。

实验中以课例“蒲公英”为载体,对不同教学任务设计后,对幼儿创意表达方式、数量、材料选择等进行对比,获得相关数据(见表10、表11):

(1)一元任务设计即为同一目标、同一方法、同一评价的活动任务设计的教学活动。

(2)多元任务设计即为多种目标、多种表达、多元评价的活动任务设计的教学活动。

(3)幼儿表达情况。

表10 一元任务设计与多元任务设计对比表

(续表)

表11 一元任务设计与多元任务设计儿童表达情况对比表

分析:

在“一元任务”设计下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同一目标都选择了用动作进行演绎表达的方式来展现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在同一目标定位下,幼儿会根据教师要求的方式进行表达,没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过程中,教师只提供了单一的皱纸条作为辅助工具,每一个小组或徒手表达或拿皱纸条作为表达材料。教师幼儿提供参考的视频与图片定位为“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幼儿都根据图片或视频中蒲公英的生长顺序进行表达,无脱离及不同表现情况出现。教师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围绕着视频与图片中蒲公英的造型对同伴作品进行评价,主要围绕“像与不像”,幼儿根据顺序和造型进行评价。开始的第一个小组有自己的设想,而在教师评价后进行表达的小组都处于模仿状态,修正前一次表达中动作不到位或辅助材料没有选择的情况,最终呈现几乎相同的动作模仿,基本没有个性化的创意表达。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材料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抑制了幼儿创意表达的积极性,进而出现重复、模仿的表现。

在“多元任务”设计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不同造型的蒲公英视频及图片,有生长过程的,有摄影师镜头下的,造型多样、色彩丰富,给予幼儿不同的感知。在幼儿创作前,教师提示幼儿创作自己心中的蒲公英的样子,没有定位任何一种造型的要求。为给予幼儿选择的自由,教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创作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要求,在语言上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幼儿出现对材料不同的破坏、组合、重叠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12名幼儿的作品呈现各不相同。在最后的分享及评价环节,教师请幼儿表述自己心目中的蒲公英是什么样子,12名幼儿从蒲公英的形状、不同状态、不同色彩等方面用不同词语进行描述,并且没有重复。

由上述的对比实验研究,我们觉得多元任务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创意表达,它的基本特点包括:

(1)多元目标的设定。在呈现任务时,如果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即可传达完整且明确的意义,容易造成幼儿单一地完成既定任务,重复模仿多。当面对开放式的多种目标任务时,在实施活动中教师运用自由目标定位,肯定了同一个年龄班中幼儿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从而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幼儿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蒲公英的造型,给予幼儿自我定位的空间。幼儿可以同时利用不同的感官通道,实现对任务的多元表征,创意表达的行为表现得以充分展现,作品呈现幼儿独立创意设计意图。

(2)选择性材料的提供。多元任务设计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观察素材,让幼儿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观察同一事物,在观察中对事物获得深刻、全面的认识,为创造思维储存丰富的表象。丰富多彩的材料为幼儿的创意表达提供更自由的氛围,教师过程性的鼓励成就了幼儿大胆破坏性、重叠性、组合性使用材料的行为呈现。设置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和活动内容,是培养幼儿活动兴趣、维持探索热情和发展创造力的前提。

(3)多元评价角度的建立。评价环节中没有既定的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幼儿表达各具特点,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表述角度的不同,这正好体现了教师允许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表达。同时,教师应给予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他们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总之,教师启图在鼓励幼儿大胆、自由、真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象的同时,明确地向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想象、设计和动手的兴趣比完成好看的作品更为重要。

以上,我们在研究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的案例中,始终贯穿着“让幼儿可以自主学习”“教师给予更多自主空间”的理念。研究教师的组织方式更大的价值是为幼儿自发探究、创意想象等学习与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当幼儿有了与生活经验并存的学习空间时,他们潜在的能力就会被激发,我们的培养才能具有有效性。

(五)学校管理的改革

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处处散发开放的、多元的评价思维,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浸染创新意识,我们的孩子才可能有创新素养上的无限发展。

总课题的研究关键点之一是“把创新培养惠及每个孩子”。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我们从管理教师的形式出发,从改变教研和案头工作入手,唤醒教师的自主和创新的意识。我们的做法是:

1.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的思维方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评价结果

案例:学期初保教环境创设现状交流与评价。它是每学期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必备环节。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已有的几种组织实施办法进行了融合,借以帮助教师把评价作为目标的教研活动,拓展成为多元目标下的不同经验的提升。如下:

(1)用评价表评价的同时,捕捉亮点“图说”个人观点。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对照评价表,对三个园区各个班级的保教环境,作同一目标下的集中评价,同时教研组现场进行交流讨论,观摩教师各自用图像形式阐述自己在本次评价中所要传达的理念与个人观点。

效果:体现了“评价”与“学习”两者的效率。这个方式让教师不仅为评价而评价,而在过程中去发现于己有利的现成经验,因而成为具有“打破”特点的管理方式。

(2)以建立个人对环境创设的认同为主线,捕捉亮点专题思考。我们开展教师的专题培训,提出保教环境创设的意义和目标,以及环境使用的归属等理念和信息,建议教师建立起自己认知水平下的观点,通过对进入各班现场的采访和发现,得出各自的评价结果。

效果:开始从研究者的角度深入思考“我究竟如何做”。它让教师像记者一样去评价,并在发现中体会和反思怎么样才是幼儿需要的,因而成为具有“拓展思考”的管理方式。

以上所述管理者对教师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本身就充分展示了:教师需要有开放的思维,需要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需要对结果有多样化的评价视角。于是,教师评价的结果就呈现出了多样化,不再“唯一”而是更多“可以这样、还可以这样”的效果。

2.用幼儿的视角,看待幼儿学习的结果

案例一:幼儿自主游戏分享环节的跨班组织。它是我园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的一种做法。它以熟知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抛开成人的经验,是以幼儿的视角看幼儿的学习结果的一种提升教师能力的好方法。

案例二:同课异构。作为一种传统的课例研究方法,同课异构在用来拓展教师教学视角,与幼儿一起看待学习结果上,是非常好用的方法。

案例三:选择无答案的教学载体,指导教师以幼儿的结论作为学习的结果,也是拓展教师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

以上案例从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角度上,解决和落实了我们幼儿园课题实验中所提出的“我们要培养怎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做怎么样的人”的观点。因此,在创新实验室的开发与研究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培养经验,教师使用课例、创新设计课例时,都能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指南,为幼儿的自主学习进行设计和教学,幼儿的学习结果也体现在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