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结果
(一)我园的幼儿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创新素养的现状、问题、成因
1.现状与问题
(1)从幼儿解决问题水平看,创新意识的能力有待增强。幼儿在环境节日中,能对大自然进行探索,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经验缺乏,环保行为常是短暂的、表象的。
(2)从教师专业自觉发展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待加强。我园教师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常局限于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知识传递,如何调整教学行为,激发幼儿创新意识,探究保护环境的方法,缺乏整体性思考。
(3)从家园有效互动视角看,创新课程的拓展有待提升。我园家长对创新的理解有较大差异。大多数家长支持、理解幼儿园工作,积极参加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教育的活动,但部分家长对我园特色课程的理解,还有一定的距离。
(4)从我园特色教育内涵看,创新课程的建设有待提高。正如“益思”幼儿园的园名诠释: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幼儿思维发展。对幼儿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要给幼儿一种思考方式和观察方法,并与其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2.主要成因
益思幼儿园是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绿色生态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徐汇区绿色学校示范校。
20多年来,我园以生态环境教育为特色,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然而,时代的突飞猛进,对教师和幼儿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园在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点和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1)知识传递和行动落实之间有差距;(2)经验拓展和习惯养成之间有差距;(3)家园宣传和家庭生活习惯有差距。如何引导幼儿生态科学的思维方式,如何有效实施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总之,我们将构建新型的生态观、科学观、社会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尝试多样化的创新途径,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关于幼儿园的创新素养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研究
1.重新制定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目标,凸显幼儿创新素养的内涵
创新素养培养必须依托幼儿园的课程,我们在制定课程方案时,突出“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培养幼儿创新素养”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从四个维度诠释了幼儿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总目标:认知经验、情感态度、行为能力和创新意识。
认知经验——掌握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粗浅知识和方法,了解人、动植物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积累相关的经验。
情感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亲近、热爱大自然,乐意做力所能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事,有关心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
行为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形成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行为方式,有认识和探索自然环境的兴趣,积极参与绿色活动。
创新意识——在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中具有新思维、新发现、新描述。
我们针对四个方面的总目标,细化了各年龄段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目标,利用生态环境教育这个平台,从方法和途径中将创新素养的内涵融入其中。例如:小班——激发兴趣,乐意尝试和观察,获得知识;中班——引发探索,鼓励发现和表达,提升经验;大班——大胆质疑,敢于探究和比较,拓展能力。我们重新梳理每月课程的计划,在原有主题目标、特色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素养培养目标,以此凸显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重新理顺主题和生态活动的关系,凸显幼儿创新素养的要素
原本,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中,生态环境的教育内容往往是作为非主题的活动纳入计划中的,两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多。但现在是怎样的呢?
首先,纵观小班、中班、大班的主题活动内容,由浅入深呈现递进式的关系。而对于这部分的主题活动,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同时进行,把生态环境教育做实做大。其次,许多小班、中班、大班的主题活动,无论是从核心经验来看,还是从目标内容来看,都和生态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主题活动中,穿插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再次,对于不能和生态环境教育相融合的主题活动月,我们可以有其他相应的活动内容作补充。实践中我们做到了以下三点:
(1)合理调整主题活动顺序,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合(见表1)。
(2)合理挖掘主题活动内容,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效融合(见表2)。
(3)合理增设全园系列活动,将生态环境教育有序融合(见表3)。
表1 合理调整主题活动顺序
(续表)
表2 合理挖掘主题活动内容
表3 合理增设全园系列活动
3.重新细化创新素养各个阶段要求,凸显幼儿创新素养的特点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与其心理发展特点密不可分,只有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把握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基本要素(见表4)。
幼儿创新活动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创意、物化呈现、分享成果。这五个步骤强调的是主动学习、感知体验、充分探究和分享快乐。无论什么年龄阶段的幼儿都需要教师提供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力。
幼儿创新素养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创新人格还是创新能力,从小、中、大这三个年龄阶段来看,都凸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心理发展特点,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铺垫和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升和拓展,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而且对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中创新素养的实践和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表4 幼儿小、中、大班创新活动基本过程及创新素养培养要素
(三)关于将生态环境节日中的创新素养培养纳入课程的实践研究
1.结合生态环境节日,拓展创新课程指南(见表5)
环境节日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的一部分,不乏亮点和新意的素材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打破常规,结合教学目标,在原有教材点的基础上拓展内容,使创新课程更加符合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
表5 创新课程拓展指南(各年龄阶段)
2.结合生态环境节日,拓展创新活动内容
环境节日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的一部分,不乏亮点和新意的知识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推陈出新,结合环境节日的主题内涵,思索生态环境节日中所特有的创新点,以此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
(1)追随每年环境节日的主题内容。我们每年开展的生态环境节日活动都有怎样的变化呢?其实,国际生态环境节日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主题的内容往往具有时效性,符合当前社会的热点,所以,幼儿园的生态环境节日也应与时俱进,拓展新的内容,并将这些纳入每月课程计划中。
2012—2015年,我们追随“世界动物日”主题的内涵,开展了系列大活动。①创意绘画大赛“动物好朋友”。创新内容:引导幼儿大胆畅想,画出最喜欢的小动物生动形态。②科普故事大赛“我和小动物的故事”。创新内容:鼓励幼儿把和小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创编成小故事。③亲子环保制作“美丽的环保袋”。创新内容:利用废旧衣服,通过剪剪贴贴,变出可利用的环保袋。④亲子爱心义卖“大手牵小手,我们在行动”。创新内容:家委会组织进行爱心义卖,义卖款捐给相关机构。
(2)寻求新颖的环境节日活动内容。益思幼儿园的环境节日活动,得力于课程领导小组、科研团队、科技指导员的精心策划,吸引着教师、幼儿、家长的积极参与。我们把握生态环境节日这个平台,尽心尽力推出新颖有价值的活动,并将其纳入每月的课程计划中。
例如,园环保节的活动“超级纸艺变变变”着眼于创新和创造,通过构思和制作,把普通的纸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又如“科普故事大赛”活动结合世界读书日和世界地球日,把科学故事中的创新理念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
3.结合生态环境节日,拓展亲子指导策略
益思幼儿园的生态环境节日活动年复一年地开展着,但如何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师。两年前,由区级骨干领衔,区级科研课题“生态环境节日中亲子活动的家长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的实证研究,使我们在生态环境节日的亲子活动策略上有了新的思考,这也使我们每月的课程计划内容更加充实。例如“小班无车日”的亲子指导策略,引导幼儿健步走田林,不仅体现绿色理念的宣传,更凸显活动中的体验。对小班幼儿来说,“健步走田林”是为了今后上幼儿园的每一天,能用小脚行走,为自己的成长迈出坚实的一步,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活动目的。
(四)关于把幼儿思维发展特点与创新素养培养相关联的实践研究
3—6岁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具体形象性。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把握好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幼儿,才能对创新素养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1.小班,从“玩”入手
小班幼儿的思维与直接感知和直接活动是分不开的,思维是在摆弄实物的过程中发展的,思维随着对具体事物的实际操作而展开,他们往往“先做再想”。
例如,在一次“吹画”活动中,当幼儿把纸上一个个水滴吹开后,发现了一幅似马非马的图像,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图像上的东西像什么?”“怎么样让它更像马呢?”“试一试,画上嘴巴和眼睛。”……在教师“加一加”的方法引导下,一幅形象生动的骏马图诞生了。幼儿从无意吹画到有目的地创作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创造意识和行为。
又如,一次小班的早点,一个小朋友拿着圆形的饼干自言自语道:“啊呜一口变成一个月亮。”旁边的小朋友也学着说:“啊呜一口变成小船。”两个幼儿边吃边玩,无意中的举动给了教师灵感:只要利用饼干,让宝贝的小嘴巴咬一咬,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每天早点都会让幼儿咬咬、看看、说说,发挥想象和创意,月亮、太阳、帆船、小轿车、裙子……当幼儿咬出变化无穷的“作品”后,教师总是以欣赏、赞许的眼光去肯定他们的创新。教师“减一减”的方法引导,使小班幼儿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2.中班,从“试”入手
中班幼儿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思维加工能力以认知、记忆为主,表现出“边想边做”的思维特征。
例如,探索活动中,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折纸材料,锋锋和晶晶分别用广告纸和铝箔纸折出小船,两艘小船同时下水,结果锋锋的小船先沉下水。这是为什么呢?峰峰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纸船晒干后能不能行呢?”“铝箔纸的船为什么不容易沉呢?”……第二天,锋锋又做了相同的试验,最后锋锋意识到,原来是纸吸水和不吸水的道理。于是,他又开始尝试用其他材料做实验,寻求更多的答案。开放性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足够自由的探索空间,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去实施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教师“比一比”的方法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不怕失败、敢于尝试、不断思考,使幼儿的创新素养得到了培养。
又如,在“乒乓球垒高”的活动中,面对纸圈和乒乓球等材料,怎样让乒乓球一个一个往上垒得更高呢?教师引导幼儿看看想想,发现纸圈大小和乒乓球垒高之间的关系,思考纸圈改进的地方。幼儿一次次大胆操作和尝试,得出了结论:纸圈太小垒不高,纸圈太大不起作用,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能垒得更高!教师“改一改”的引导方法,帮助幼儿解决了难题。
3.大班,从“思”入手
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抽象、概括性强的概念,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幼儿的思维加工材料和能力得到较大发展,表现出“先想再做”的思维特征。
例如,在插花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大胆思考:如果把花枝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有了先期的思考,幼儿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设计了独一无二的插花作品。教师“反一反”的方法引导,培养了幼儿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又如,大班制作中国菜活动中,教师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在教室投放“创新菜”的货架,让孩子们自己创作发明新菜肴。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的作品大大出乎成人的意料:阿泽做出“红烧双鱼”,豆豆做出“味智多星”……真正凸显了幼儿的个性特征和无限创意。教师“学一学”的方法引导,不断提升和培养了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在实践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采取了有效正确的引导方法,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种方法(见表6)。
表6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与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引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