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关键词界定
1.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出现严重危机,人类必须扭转这一趋势的紧迫社会需要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本课题中的生态环境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珍惜爱护自然界的资源、探索尝试环境保护方法。
2.创新素养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素养是指完成创新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素养和身心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
3.幼儿创新素养培养
这主要包括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两部分,基本要素框架为:创新人格(敢想、敢说的精神,好奇、好问的态度,浓厚的探究兴趣,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等);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灵活、独特的思维能力,创新的基础知识等)。
(二)研究的意义
1.更新幼儿生态环境教育新理念
生态环境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是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教育进步的新理念,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具有可持续的战略意义。生态环境教育是新时期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重大的世界命题。
2.拓展幼儿生态环境教育新视野
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3—6岁儿童对万物世界充满着好奇,对自然充满着探究欲望,他们好奇好问、好学好动,喜欢用自己独特的视野看世界。教师必须保护每一位幼儿的探究兴趣,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引导他们,敢问、敢想、敢说、敢做,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角。
3.打造幼儿生态环境教育新高地
益思幼儿园有着悠久环境教育历史的绿色学校,“幼儿创新素养培养”这一课题,无疑为幼儿园的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打开了思路,促使益思幼儿园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如何解读课程环境和生态环境中的创新素养?用什么方法来引领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让教师提升专业自觉……这些研究定会让幼儿园踏上更新、更广阔的高地。
(三)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首先,生态环境教育备受世界的关注。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当今已不是陌生的字眼,它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而倍受世界的关注。亚洲许多国家在针对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中,主张把生态概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里。英国的野外教育中心,在最近10—20年,从事幼儿生态野外活动增多。美国威斯康星州法令要求对教师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教育。可见,生态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和提升。
其次,创新学习理论已获世界的认可。创新性学习是国际著名组织“罗马俱乐部”提出的。该组织指出:人要在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在解决自己面临的新问题中进行创新性学习。这种创新性学习,旨在学习者自身观念、行为、知识、经验的重组和更新,使学习者成为创造性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成为不断发展的人。
再次,教育理论为创新素养培养实践提供了依据。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他提倡“做中学”观点,认为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注重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当前最前沿的教育内容之一,与创新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必将对幼儿产生终生有益的发展。
2.国内现状
中国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署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共同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将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这些无不需要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技术相关联。那么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1)关注幼儿的生态科学教育内容多。我国目前关于幼儿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很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对幼儿进行绿色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包括让幼儿认识生存的环境、爱护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生态结构等。更多专家在文章中提到,环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应从生活环境、言语行为、情感心态等方面着手。
(2)落实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行动少。相对于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也有了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文件,但真正落实到学校层面的教育行动相对较少,这也体现了本课题的适切性和适宜性。
(四)解决的问题
基于我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特色,结合我园小、中、大幼儿在生态环境教育上的现状,本研究将“创新素养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生态环境节日中的创新素养培养纳入课程”“幼儿思维发展特点与创新素养培养的关联”列为主要问题,以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
结合我园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我们更具体地思考:爱迪生小组活动如何与幼儿创新素养有机融合?借助本课题研究,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