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过程

三、实验过程

(一)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1)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创新素养”理论的深入学习,进一步了解创新素养培养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2)以指南为载体,从单元内容入手,设计每一单元的创新目标。以创新教法、创新作业作为抓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与创新精神。

(3)实验教师根据各种创造性教学方法的特征,在课堂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力求将最基本的原理、概念、方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揭示给学生。

(4)实验教师要注重课堂观察,设计课堂观察表,确定课堂观察点,并及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尤其要积累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材料,记录学生是如何转变的。

(5)探索小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梳理、遵循不同年段学生创新素养基础性品质的发展特点,初步形成各学科创新培养的目标、系统培养的初步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1)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创新素养理论的深入学习,进一步了解创新素养培养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2)学习《教育与发展》一书,重点学习第九章《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3)科学完善实验学科《学期课程统整指南》。

①根据学科特点,一学期选取8—10个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知识点做实验,注意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体现培养内容的系统性。

②确立创新素养培养的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立单元教学目标,体现创新培养目标的系统性: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养指南》中对应找到培养要求;对照《学科课程标准》,看看《课标》对此内容有什么创新素养培养要求;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

(4)实验教师要注重课堂观察,设计课堂观察表,确定课堂观察点,并及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尤其要积累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材料,记录学生是如何转变的。

(5)探索小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梳理、遵循不同年段学生创新素养基础性品质的发展特点,初步形成各学科创新培养的目标、系统培养的初步框架。

(三)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

(1)课题组成员继续进行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与创新素养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并组织研讨,收集好相关的资料。

(2)研制每节课的教案,体现培养过程的系统性。把《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中的培养内容和单元培养目标转化成为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创新过程尽可能吻合。

(3)实验教师课后要及时写好反思。注意观察学生情况,及时反思、反馈调整。特别要注意学生在创新过程各个环节上的行为特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小结:这节课对创新素养的“三个系统性”,在设计上是否妥当,学生能不能接受?学生反应如何,有何不适应的地方?如何调整?

(4)实验教师根据各种创造性教学方法的特征,在课堂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力求将最基本的原理、概念、方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揭示给学生。

(5)实验教师要注重课堂观察,设计课堂观察表,确定课堂观察点,并及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尤其要积累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材料,记录学生是如何转变的。

(6)课题组成员对三年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与整理,积累过程性材料。以指南、案例、课件、录像、课题反思、研讨记录、学生作品、访谈资料、学生反馈的其他相关资料、调查报告、专题小结等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