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成效

四、研究成效

(一)开展“爱迪生小组活动”,与幼儿创新素养有机融合

我园特色课程生态环境教育,尽管把幼儿创新素养培养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来,也突破了传统形式和内容,但是,我们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应体现个性化;创新素养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应成为教育的核心,这是我园生态环境教育迈向“创新型教育”的重要体现。聚焦以上两点,我园重点研发了“爱迪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证研究,历经创建、调整、完善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建

2012年,幼儿园把每周五定为发挥幼儿特长、挖掘幼儿创能、体现幼儿个性的“爱迪生活动日”,创建了30分钟的爱迪生小组活动。

爱迪生小组活动由教师根据自己特长领衔,设有内容不同的小组:艺术语言、环保故事、创意美工、科幻画、“做中学”、OM擂台赛……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小组参与活动。

活动中的亮点: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性。

活动中的不足:教师对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认识不够,急于在30分钟内让幼儿完成一个任务,使活动成为仅区别于集体教学的分组教学。

2.调整

2013年,经过教师的专项培训和实践积累,爱迪生小组活动依据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特点,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调整。

活动中的亮点: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去创新和体验,允许一个任务分两三次进行,鼓励幼儿好奇好问、发挥想象、动手创作、表达表现、分享交流。

活动中的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环保箱的材料开展活动;有些活动的内容偏离幼儿的生活实际;个别活动中的对象设定不是很合理;不同活动不符合生态教育的内涵等。

3.完善

2014年,大班教研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宗旨是通过爱迪生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和环境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自觉。课程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并推出八个项目内容,潮童看世界、快乐运动、聪明达人、小画家、做做玩玩、巧手DIY、开心乐队、小小建筑师等,倡导“做中学”“玩中学”“学中思”……

“潮童看世界”,帮助幼儿领略科学家成功背后的故事,产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愿望。活动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小小建筑师”,鼓励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构造,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合作力,鼓励幼儿将生活中所见所闻大胆地表达表现,并在构造的色彩和规律上有所突破。“聪明达人”,整合“做中学”项目和“OM”项目,精心设计操作情境,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在相互的启发和质疑中学习,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做做玩玩”,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在探索中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好奇好问、敢于质疑、敢想敢说的良好品质。“开心乐队”,以节奏乐与舞蹈表演为载体,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自制乐器,提高幼儿对音乐艺术的表达表现力,从小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以及表达表现的能力。“小画家”,以科幻画与创意设计为主,为幼儿提供多样化材料,激发幼儿想象思维,大胆尝试设计与众不同的作品,并乐意共享成果。“巧手DIY”,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利用平常丢弃的废旧物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快乐运动”,对象是肥胖儿或超重儿,他们的协调性、平衡性较弱,活动从幼儿最薄弱的运动能力入手,让幼儿尝试挑战各种动作,考验他们的忍耐力和坚持性。

(二)进行课题实证研究,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行为能力

1.营造课程环境,引领教师学习和探究

对教师而言,实践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创造和突破。我们借助课题的研究,营造“实践+反思;合作+互助”的课程环境,引领教师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实践中,幼儿园对教师提出了学习思考、设计交流、实践反思、存档积累的要求。学习思考是前期准备,学习以往的实践经验,思考有新意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设计交流是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设计活动应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必须有创新的内涵。互相交流是对自己设计的再认识。实践反思是活动的核心部分,考虑的是幼儿的感受和体验,为下次活动提供依据。存档积累,其实是保证教师资源共享的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认识实践的深入,大家认为,培养幼儿创新素养并不是一件全新的、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过去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或多或少都在对幼儿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归纳和梳理。课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完善和优化的过程,这对教师是一种考验,在“实践+反思;合作+互助”的课程环境中,通过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培养幼儿创新素养的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2.运用案例随笔,引导教师认识与理解

为了让教师走进幼儿,感受他们真实的活动状态,理解什么是幼儿的创新素养,了解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我们鼓励教师撰写案例和随笔,进行分享和交流,从中发现教师所思所想。

一、背景

2012年,我园开展了《在生态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如何将课题渗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幼儿园组织教师进行了学习和讨论,鼓励教师不断探究和实践,这让我明白,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其实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只要教师善于捕捉身边发生的小事,就能获得启示。

二、实录

一天,原原的奶奶对我说:“我这个孙子其他方面都不行,电视里的广告却能倒背如流,能不能让他尝试表演一下?”为了激发他的表现欲,我让他在集体面前进行了表演,结果出乎意料地成功。我突发灵感,何不让幼儿进行创编呢?于是,我利用每天说新闻时间,让幼儿尝试创编环保短句,让他们在想象和思考中内化自己的绿色行为,萌发幼儿的创新素养。

(原原的表现让我懂得,教师要随时了解幼儿的所需,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让他们乐于分享、敢想敢说、与众不同、完整表达……)

三、反思

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动”起来,以前我们的教育注重宣传,幼儿对某些知识早已耳熟能详,可做起来照样我行我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是缺少体验的过程。

幼儿创新素养的养成要从小抓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幼儿搭建创新实践活动的舞台,通过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的体验。

意外的活动收获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让我增加了对课题研究的信心。

3.开展“一课多研”,实施创新活动的研究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成效,幼儿园进行了创新课堂教学研究。如何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创新素养?活动目标、提问环节等需要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一课三研”教研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集体智慧的互相碰撞,改变的不仅仅是活动教案的本身,更是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幼儿的行动……“奇妙的种子画”这一案例,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背景

中班年级围绕“世界粮食日”开展了“节粮周”的活动。活动中幼儿发现,农作物的种子很漂亮,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黑的……由此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并开始互相交流。有的说:“真像美丽的彩虹”,有的说:“五颜六色真美!”还有的说:“好奇妙的种子呀!”幼儿的话让我深受启发,彩色的种子能不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呢?如果能,那对幼儿来说不仅能感受种子的其他用途,更能体验生活中的一种美,从而换个角度来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让幼儿产生好奇、大胆表现、乐于表达,是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而我们教研组以种子来设计教学活动,正是用新的视角来拓展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

二、第一次研讨

(一)实录

我们决定用种子让幼儿大胆地表现小鸡和小鸭。但如何激发幼儿用种子来创作呢?教研组展开了讨论。最后,我们决定用PPT的形式展示美丽的种子画,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如何引导幼儿来操作种子画呢?我们又开始了新的讨论。如果用固体胶来粘贴种子,可能会发生粘不住的情况;如果将橡皮泥作底板,幼儿操作起来好像又太简单了,最后,老师想出用即时贴的方法。

于是,教研组共同制定了“奇妙的种子画”的第一份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选择运用不同种子,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

(2)感受用种子来画画的奇妙,在操作中体验乐趣。

活动环节:

(1)PPT欣赏——美丽的种子画。

(2)介绍种子画的制作过程。

制作要点:先贴轮廓,再贴满其他部分,不能留空。

(3)幼儿操作,体验乐趣。

操作要点: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种子进行绘画。

(4)交流与欣赏。

(二)反思

整个活动的亮点是:PPT中的种子画,对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即时贴的底板方便幼儿操作;教师的示范讲解非常清晰,有利于幼儿理解操作步骤。

活动的不足之处:整节活动中规中矩,似乎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活动程序,阻碍了幼儿想象的空间,活动离幼儿创新素养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三、第二次研讨

(一)实录

第二次的研讨,我们围绕如何体现幼儿自主性和交流表达,决定将第一个环节稍作修改:PPT先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引导幼儿大胆讲述种子的用处,再引出奇妙的种子画,激发幼儿的兴趣。将第三个环节作调整:教师出示不同的种子画范例,让幼儿讲述这些范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梳理总结种子画的方法。

教研组制定了“奇妙的种子画”的第二份活动计划:

活动名称:奇妙的种子画

活动目标:

(1)尝试选择运用不同种子,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

(2)感受用种子来画画的奇妙,在操作中体验乐趣。

活动过程:

(1)PPT欣赏——美丽的种子画。观赏各种美丽的种子,再引出种子画。

(2)介绍种子画的制作过程。出示不同的范例,引导幼儿比较讲述。

(3)幼儿操作,体验乐趣。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尝试添画。

(4)交流与欣赏,展示作品。

(二)反思

活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突出了幼儿的交流及自主的发现,第三环节中有了幼儿运用想象进行的添画。尽管活动目标的环节都没有变,但第二研讨活动有了新的提升,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机会更多,还尝试了想象和比较,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教研组的教师觉得活动还有突破的空间,两次研讨活动让我们更加清晰,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要体现幼儿的想法。

四、第三次研讨

(一)实录

我们设想,前两次都是幼儿无经验的活动,活动中肯定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换个思路,让幼儿在一定的经验上开展活动,效果是否会好呢?于是,教研组推翻原先的两次活动,从经验铺垫到目标设定,再到环节设计都大胆地作了调整,一切都以幼儿经验为核心,以创新元素导入为方向。

教研组设计的第三份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乐意和同伴探索交流种子粘贴作画的方法。

(2)尝试选用不同的种子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各种各样的种子(PPT)。

(2)探索交流——种子粘贴画的方法(PPT)。

①幼儿交流——我们的种子画。在学习性区域中的四种不同的方法。

②幼儿探索——老师的种子画。

(3)幼儿操作——表现小动物的特征。

(二)反思

第三次活动中幼儿成了主体,教师的PPT呈现的是幼儿学习性区域中的作品,他们将自己的方法讲述给同伴听,有的用了先围轮廓的方法,有的用了抓一把撒一撒的方法,有的先做小块面,再做大块面……幼儿们尽情地交流着,体现着浓浓的同伴互学氛围,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出示范例后并没有进行示范操作,幼儿一下子就能讲出范例用的是什么方法。教师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尝试,最后呈现的作品是多样化的,因为教师给了幼儿一个提升经验的机会。第三研讨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课多研”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在教学创新的行为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一课三研”,也使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以幼儿发展为主体,以幼儿经验为核心,以创新元素为方向,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更有价值!

4.借助科研外力,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我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特色课程不仅有着传统的知识经验积累,在后续的拓展中又注入新的增长点,在传承和发展中必须让教师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带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将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益思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借助科研力量,从不同层面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1)全园教师投入“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培养幼儿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中,鼓励教师用敏锐的视角观察幼儿,用多元的信息解读幼儿,用宽容的心态理解幼儿……真正领悟幼儿创新素养的内涵。

(2)青年教师加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娟娟老师领衔的上海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展子课题“在生态学习小组活动中,提升0—10年教龄教师专业自觉的实践研究”的实证研究,每学期向分课题组、外区姐妹园开放活动。

(3)部分教师深入徐汇区教育学院“学习性区域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院校合作项目,将幼儿创新素养培养和生态环境教育内容纳入学习性区域活动的设计中,并在区内开展学习观摩、交流展示的活动。

(三)适时与专家对话,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取向性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困惑,然而,我们总是努力寻求和专家的对话,解决困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博士,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中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与幼儿创新素养培养要素相吻合。书中强调了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多样性,科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包括:产生疑问、猜想假设、观察实验、记录整理、解释交流。这与创新活动的基本过程相匹配,也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有着理论的支撑。

2016年,我园两位教师有幸参加了国际生态学校的培训,聆听了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专家、特级教师周又红的讲座,并和她面对面地交流。周老师生动有趣、创新实用的“环保美人计”“环保空城计”“废物重生计”……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把生态环境教育中的创新素养,融于生活中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