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2010年9月,上海市颁发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明确提出“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我主持申报了“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课题,2011年被确立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同年被中国教育学会确立为全国教改实验区“十二五”实验项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已经得到大家广泛认同,并广为实践,但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培养的对象上,以少数“尖子”学生为主,没有普及到每一个孩子;在培养的途径上,以课外、校外为主,没有真正进入“主渠道”;在培养的方式上,以教师自发进行为主,没有把握必要的方法;在培养的目标上,以学生现阶段为主,没有针对基础教育作系统性思考等。这将迫使我们改进培养策略、调整培养思路。为此,我们选择了以学科基础课程实施为主、以校为本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我们认为,如果能够梳理和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创新素养基础性品质的发展特点,依托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全纳性地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系统培养,应当能够对所有学生未来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先在学段内分层抽样学校,开展以学科培养为主的整体研究和实验,创造实践经验,然后再进行学科间归类性和学段间衔接性,以及课内外、校内外对接性的系统研究。通过对学生各方面创新素养的培养,逐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心理上积淀创新人才所应具有的创新人格,在实践中积累创新人才所应具有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校自愿原则,我们在全区分层抽样,选取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共计20所,作为实验学校。历时七年,我们做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研究。本书从区域层面、学段层面和学校层面,将我们一些过程性、记实性的研究情况呈现给大家。感谢本书的主要作者张才龙、倪志刚、杨姣平、潘露、兰玉荣、王健、方莺、杨向谊、阎岩、顾非石、欧钧佑等,以及实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此作出的努力。

庄小凤(徐汇区教育局局长)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