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论
前文已经提及此课题的研究实践其实可以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整合思考。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必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都以此为统领,形成网络,有序开展。
制定学校课程方案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愿景、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方法途径、预期成效的全面思考。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一般来说要包含这样五方面内容: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无疑是课程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之一,并落实贯穿在以上五方面。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在课程方案所包含的五方面内容中,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在课程背景中强调
课程背景分别从时代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三个维度强调了培养的重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求
上海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海市课程计划指出,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些要求是学校规划新课程方案时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
2.学生发展的需求
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家长及母体上海交通大学对本校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从学生需求角度来看,学生们更希望学校能开设更多好玩有趣的课程,同时希望作业负担减轻。从家长需求角度来看,家长们普遍希望学校的基础型课程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与多元的兴趣,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从母体上海交通大学需求角度来看,本校需要进一步凸显交大文化基因,注重学校文化与课程的整合,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人。
3.学校发展的需求
基于上述思考,学校确立了“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明确了“思源致远”的办学理念。“思源”是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感恩之情,“致远”是远大的精神追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
“品德美、学习好、身心健、才艺佳”是培养的总目标。其中“学习好”“才艺佳”这两方面明确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培养良好习惯,鼓励创新思维,激发探究欲望,保持学习兴趣。
(三)在课程结构中显现
这一点已在上文中有所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在课程实施中落实
在课程实施要求与实施方式两方面我们提出了与培养目标一致的落实措施。
对课程实施要求上的规定:
(1)规范实施基础型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型课程首先要严格落实市教委关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文件要求,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上好拓展探究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探究课程强调学习与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对课程实施方式上的操作:
(1)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学校课程实施价值取向分三种:在执行课程标准方面采取忠实取向,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采取调适取向,在选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创生取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程实施的行为认同。学校课程实施要求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与封闭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实施的方式呈现。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力求集体活动与个别化(含小组)活动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室内学习与户外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五)在课程评价中尝试
从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与评价的方式两方面来考量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1.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课程评价的方式
基础型课程的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拓展探究型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多元评价方式,多主体、多维度开展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品展示、才艺表演、模拟竞赛等多种形式。
课程评价中我们同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多元化方式加以实施。
综上讨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还是要回归课程,任何一项研究都要以学校课程为归宿。真正的课程在学校中得以发展,真正的研究应该根植于课程,在课程中得以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