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三年来,各学科组都拿出了自己的模式,比如语文组教师统一践行了“以学生的问题链贯穿整堂课”的模式。将学生对文本的质疑作为教学中的首要环节,随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围绕教学目标或聚集主问题,或把问题组成一个层递性的问题链,或形成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能从课文的某个点突破,而后调动文本的所有内容向着这一点聚焦,不仅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主阵地,教师更是控制了学习的制高点,并不断地以这一点向文本各部分发散形成了层次清晰的问题链。如钱新一老师上“故都的秋”,这节课是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在学生自我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究,而几个问题的排序也是从易到难,教学开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就是思维发散的教学,师生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过程中注重独立探索,在反复探讨中培养学生的敢于质疑和问题意识。问题一:文中的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喜欢的理由。问题二:作者认为北国的秋色彩很浓,回味隽永,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出的?问题三:本文似乎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满足,甚至是一种快感,阅读后你能否理解郁达夫对“悲凉”的别样情?这些问题源于学生,但经过教师的加工整合,使教学过程更有序地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着“发现困惑—寻找依据—再发现问题—重新构建—发现解答”的模式来展开的。

如数学组提出高一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点是:学会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路;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错就改,不会就问”的好习惯;教学注重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学会等价转化的思维方式;通过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始终必须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初步的质疑意识和批判意识,积累学生成功的体验和初步具有独立人格。高二创新素养培养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整理自己的算法,以及运算的推广,学会从特殊到一般认识无限;从代数的角度认识曲线体现数形结合;把高一培养的良好习惯坚持下来;关注学生的意志力,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固化学生对数学成功的体验,具有基本的质疑意识、批判精神和基本的独立人格。高三创新素养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概率的角度通过样本研究总体的变化,学会整理分析数据,为以后学生参加工作调研分析提供基本的保障,对数学知识继续保持自信,具有基本的理性思维的品质,具有认知的独立性、勇于批判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如许燕萍老师的“分段函数”一课中是这样上的:本节课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进一步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二是根据实际问题写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三是逐渐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她尝试着将“复习—探究—变式—感悟—生成”作为上课的程序,通过回忆上个学期学习过的分段函数的知识点,通过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例,写出理想模型下的分段函数解析式,并且能感知生活中的实用数学妙不可言,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并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分段函数”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英语组提出: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开展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以问题和任务为引导,多角度、立体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以积极评价为手段,鼓励思维的分享、交流和碰撞。如朱希如老师以高三英语课“完美婚礼计划”(Planning for Perfect Wedding)为主题的公开课就是一次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大胆尝试。他的课力在寻找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新思维创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完美”这一词,甚至对于课文的内容提出创新的意见,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终目的。为了让课本上的内容更富有时代性和贴近学生的生活,挖掘教材背后的人文内涵——特别是教材的文化内涵——的元素,这或许才是吸引学生愿意在英语学科上多投入精力、多参与课堂活动的关键因素。原本的教学目标只提到了学习课文中的单词、词组等重要的词汇知识,朱老师通过跳读、查读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了通过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完美”的婚礼来挖掘什么是真正完美的婚礼,进而讨论自己是如何追求生活中的“完美”的。特别与众不同的是,教学目标中不再独立地将三维目标列出来,而是将所有的目标都转化成以学生为主语。

作为美术特色学校的特色学科,美术组提出创新探究过程中的三个步骤:情景创造、探究学习、相互交流。从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到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与自我评价,无一不在贯彻新课标的思想,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人物速写”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情景导入法,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美术技能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兴趣)实践探究:新课程强调“在做中学”,尤其是将“以动手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应用在实际的教与学中。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技能及理论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实践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强调实践探知)教师前面按照常规教学的五个环节上课,但是在分析人物动态时,引导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多给学生审视对象的时间,还可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作画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方法。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要成为观察的个体,不能人云亦云,并且鼓励学生对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在美术课上,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将要画的物象看明白了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课程创新素养培养的关键。(启发引导)归纳迁移:创新素养的培养就美术学科来说,应是重点落实在“激发学生自主观察”上,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美术欣赏一开始就从学生对作品的直觉入手,调动学生的主体思维参与作品欣赏,注重对作品的主观感受。以主体思维为主的美术欣赏活动能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艺术品,看待这个世界。在教学中把欣赏与观察、讨论、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概念和结论,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去欣赏作品。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要引导培养学生具有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学生在被激发想象力后的积极思考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如李杰老师上艺术设计课的步骤:

(1)欣赏感受。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平面、半立体和立体空间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不同的构成方式,体会设计师利用身边形态进行创意设计的艺术魅力,从而了解“随形赋意”在生活中应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分析设计师采用的“随形赋意”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的思维和基本表现手法,学习用想象力和一定的技法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分别在平面、半立体和立体空间中进行创作。

(2)创作设计。展示学生须创作的对象的照片,明确每组设计创作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幅造型想象力和造型表达力俱佳的作品上白板绘制。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抽签选题、独立思考、草图绘制、组内推选和公开展示,最终完成创作任务,期间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草图组织—成稿阶段进行完整创作,学习发散型思维方式和设计中创意构思的方法,有创造性地完成对形的想象,并自主设计一个方案,在造型上进行创作。教师分析例图的构思,展示教师最终效果图,开拓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意识的体现。

(1)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构思新奇”这个教学环节中。艺术设计是社会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门学科,构思的来源可以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素材进行构思;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素材中得到启发而进行新的构思;三是学生自己寻找素材。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进行创作构思是最有兴趣的,他们也最有动力地去设计构思。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寻找素材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2)教师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去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探究、初步结论几个过程。猜想、假设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对未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作出推断和解释。假设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结果、一种思想。“方法”是指根据已知对未知进行推断和解释的思维过程;“结果”是指推断所得到的假定性结论;“思想”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也有可能被进一步修正,甚至被推翻。因此,假设应有其科学性、预见性、检查验、推测性。

(3)总结提高。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探究的整个过程,如,猜想、假设的理由,方案设计合理性,实验探究科学性和结论正确性,进行交流评价。在交流的活动中要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而且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重大。

如文科综合组提出,“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小组交流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如历史教师在“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一课中讲到拿破仑时,学生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有个别男生甚至当场就开始向周围的同学讲述拿破仑的生平。对于拿破仑建立帝制,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当教师将这段论述展示给学生时,学生提出疑问:假若没有拿破仑,有没有其他人能代替拿破仑?拿破仑建立帝制是进步还是倒退?对外战争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吗?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们在动脑筋思考。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源泉,引导学生从源泉中引出流水。当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不懂,提出疑问时,就是发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生疑、质疑。当学生因为不懂去问老师、问同学,查资料积极思考时,就是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释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机会,以“如何评价拿破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找寻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依据历史条件和史料,全面、客观地评述拿破仑,从而形成正确的英雄史观和个人价值观,初步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方法论。

地理教师在“长江河口南岸的海陆变迁”的教学中采取了问题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PPT上打出上海海岸变迁图,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上海东部陆地形成速度越来越快的现象。接着教师在PPT和学案上给出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观察相关的资料,小组讨论,再结合高一时所学过的知识,综合分析上海陆地形成速度越来越快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比较复杂,很难完整地叙述出来,这里仅要求学生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分析说明上海陆地形成速度越来越快的原因。学生的参考资料有两份:一是长江流域在唐朝贞观年间的人口密度图和清朝乾隆年间的人口密度图;二是长江流域的植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个大致分布情况。通过对这两份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就能把上海东部成陆速度越来越快的人为原因找出。思路大致如下:根据资料可知,长江流域的人口在历史上有过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而伴随着人口增长的是沿岸地区植被的减少,表明人类开发长江流域过程中曾大规模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树木、植被的减少会导致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得长江中的泥沙更多,流速减慢,由此长江下游河口地区泥沙堆积加强,上海东部成陆速度越来越快。

政治学科在“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课中运用了情境型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说,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日月星辰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界里的鱼虫鸟兽、树木花卉之间,无不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推动了社会的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每个人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彼此间守望相助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以归纳出联系的特点——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既表现为横向的联系,也表现为事物的纵向联系。

理科综合组提出,以问题或课题为载体搭建“创新探究三部曲”教学的平台,让学生“想一想”“讲一讲”,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迁移新知识,从而升华原有认知结构,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形成“创新探究三部曲”教学的场景,让学生在“议一议”“做一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交流竞争为主要途径,在“评一评”“理一理”的过程中使探究活动得到纠正、提高、发展和深化。这些教与学活动,突出了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和谐发展,体现“创新探究三部曲”教学中创造生成的特征。

如关士伟执教的化学课步骤:

(1)情景呈现(产生问题)。概念(理论)课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化学事实,如实验、标本、模型或数据图表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在讲“原电池”时,教师提供了三则材料:一个富商在游船表面镀上贵重金属,不久这个游轮锈迹斑斑;在海上的航海灯,我们并没有向它输电,但它昼夜亮着;自来水水管为什么表面镀上锌呢?可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事实,使概念学习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在化学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是必要的。

(2)问题探究。概念(理论)教学要重视概念建立过程的教学,要注意运用准确、简明和逻辑性强的语言,抽象化学事实与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分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给概念下定义。

从化学现象与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或通过知识结构中已有概念与新学习概念的异同对比,产生新的概念,这是概念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如乙醇的分子式C2 H6 O,它的结构有两种,现在我们做Na与乙醇反应,能否确定其结构是哪一种?如何设计实验?把Zn、Cu片插西红柿中发生电流计偏转说明什么?我们分别把Zn、Cu片插入稀硫酸中,及Zn、Cu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现象有何不同?向Fe3+与SCN-变红溶液中加Fe粉现象有什么变化?加入KSCN的浓溶液又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旨在使学生明白任何理论的产生和结论都源于科学的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实验。

(3)精讲巩固。通过正反例分析以及概念条件、范围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要在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及时通过概念的运用,巩固概念,并在后续学习、练习中发展概念。

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赞成“结论加习题”,提倡过程教学,是因为建立概念或规律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如何从事实中分析、如何进行推理、如何抽象如何归纳,还能从中体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品质;离开了这些,尽管学生也能解答习题,但我们的化学教学教会学生的不是如何“学化学”,而是“考化学”而已。

综上所述,各学科基本围绕着“问题探究型”“活动体验型”“情境型”“自主学习型”模式展开教学设计,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围绕美术特色高中学生创新品德的系统培养,提出了“以美育德、德美一体”的育人模式,基本形成了符合美术特色学校特点的德育模式。学校以已完成的教育部课题“美术特色学校德育目标的构建与实践”为抓手,以区级课题“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高中主题类德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载体,整合学校原有德育资源,如学校德育专题课程、写生德育课程、主题类社会实践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等,来促使学校原有德育有序化、有机化、有效化。这些课程的实施不是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和形式上的简单修补,而是新的模式建立的契机和起点。我们认为,品格与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品格和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支撑性,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创造出真、善、美的人格。学校德育活动的设置,既体现了内容的动态性,又体现了活动内容的螺旋上升性,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对社会认识的加深,德育的内容与之相匹配。活动中由重视知识向学生体验转变,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自我责任意识,并在体验中完成自我道德自律,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发展学生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和习惯,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过程的简单接受者,而是活动过程的实际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