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过程

三、实验过程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行为的改善。为此,学校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区教科室的课题培训,认真学习课题相关资料;学校教科室还购买了《创造教育学导论》,作为课题组成员人手一本的研修书籍。学校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谢利民教授为全校教师做了“学校创新素养培育”专题讲座;邀请徐汇区教育学院教科室主任张才龙老师做“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的实施与途径”的校本培训;2013年6月,邀请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沈之菲教授开设讲座“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并与她交流我校的实施方案及一系列措施,听取她关于我校落实本课题研究实践的意见建议,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通过这些培训,我校实验教师达成共识:开展本课题研究要以学科为主渠道、以学期课程统整为手段,旨在探求培养美术特色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多种途径,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着眼于教学中增加有关学生学习过程中求异、发散、变异、跳跃、顿悟思维方式的训练,在“学科指南”中增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品德以及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合作精神、创新动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挖掘。

(1)在课题开始之初,为了对美术特色高中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的创新素养特点进行研究,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威廉斯创造力倾向与16PF”问卷调查,对其创新心理品质进行测试,为我校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差异的分析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因素与创造力倾向及冒险性、好奇性和挑战性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个体可能具有更强的创造力倾向,更倾向于冒险、好奇心强、勇于挑战未知,也就是人格因素与创造力倾向可能存在潜在关联,这对我们把握高中生的人格特征与创造力倾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培养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能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结果对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相应的创造力倾向水平进行快速的双向预测,又能够为我们针对不同人格特点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人格与创新素养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我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明显缺失,具体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度不高,意志力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动机,不会自主学习。对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活跃起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些特点来精心设计方能取得成效,舍此别无他途。

(2)学校课题组为了引导教师参与课题,提出了以学科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期课程统整为手段培养我校学生创新素养。组建了由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德育课程等教师团队组成的校级课题小组,这些学科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基础课程。三年来学校以一年一度开展的特色校本教研项目“紫竹杯”“工作坊”为载体,鼓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持续、系统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展开课堂教学的教法创新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撰写课例或案例。为此学校教科室要求每位参加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并梳理完善《紫竹园中学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统整指南》(见表1)。

表1 《紫竹园中学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统整指南》栏目

学校在2014年5月汇总梳理编辑成《紫竹园中学学科创新素养培养统整指南》一册。实验教师在研制《学期课程统整指南》时,将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单列,进行课堂设计、单元设计,系统地将创新素养培养落实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这就形成了课题研究的“三个系统性”,即目标的系统性:其一,在基础课程中系统研究;其二,在课题推进中以“紫竹杯”“工作坊”为载体,三年来,一以贯之系统展开;其三,指南的制定,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3)此外,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调整架构。我们除了在基础型课程中开展实验,还根据美术特色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充分挖掘和运用课内外资源,合理开发拓展性、探究性校本课程。发掘和利用学科拓展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创新素质培养因素,设计创新素养培养方案和编写探究型课程、研究性课程教案,提供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研究。通过建立陶艺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手绘设计工作室、多媒体设计工作室等专用教室,为学生开展高层次的创新体验提供空间。这些课程、工作室尤其注重对学生设计创意思维的培养。

(4)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国家级课题“德美一体”,根据创新素养培养的要求,围绕美术特色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目标,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与学科德育等相统整,整合学校德育课程形成系列化,如学校德育专题课程、写生德育课程、主题类社会实践德育课程、社团课程,通过科技、文化、艺术等交叉课程,体现分段培养目标要求,建设梯度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从而构建多样化的校本德育课程,以学校校本课程的形式来促使学校原有德育有序化、有机化、有效化,通过德育模式的创新来实现对学生创新品德进行系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