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论

五、讨论

(一)创新素养系统培养还可以关注的方面

(1)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技能,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要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小组,要加强个别辅导等。

(2)同学们的收获不再限于本次练习,而且有更多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不再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不再用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即使是同样的作业要求,也会得到“百花齐放”的效果。所以,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急着判断对错,核对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形成宝贵的个性和创新素养。

(3)在课程领导方面,我们要关注课程多样性、选择性,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品牌,着眼于学生服务高新产业的能力和品格培养上。

(二)教研(备课)组建设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推进中,我们将做法归纳为“发展原有平台,开辟新的渠道,借助多元外力”。但无论哪一种途径,我们都是将聚焦、着力点投射到教研组这个空间,扎扎实实进行学科备课组的建设。我们为每一个备课组配备区域内的专家或教研员,让这些力量帮助我们来研课,把握教材,真正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关教研员的深入,不仅给予执教者启迪,也给予听课者思考,研课的效应得到最大化的扩散。我们不满足于此,而是跟进了备课组全员的“磨课”。“磨课”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依托课题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需要,通过各备课组轮流导学,找到教学中的“红绿灯”,这其实是提供给教师一面反思镜,先分析、反省,再改进、总结。这样做不是“嚼烂”,而是通过“咀嚼”,“嚼”出课堂教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定向思维、习惯套路。“磨课”落地生根后,我们通过校内教研组的研讨、教学论坛的交流、区级公开的展示,检验“磨课”的质量,同时也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的“亮点、不足点、推广点”。在“研课”“磨课”的基础上,结合区的“三奖”——“建襄”杯、“高一”杯、“汇师”杯评比——进行校内校外的赛课。所有赛课站到新的起点,让专家团队参与,避免赛得不明不白,赛得不知所以,而是以赛带练,以评促进。以教研组为单位,我们用“参与式培训—课题大招募—团队来承包—且行并且思—研伴来同行”的流程完成学校的教学大项目,创设师生心之向往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