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实验学科,确定实验教师;确立研究目的,锁定研究主要内容,制定学校研究实验方案。
1.全校课题总动员,明确实验学科,确定实验教师
2012年3月初,我们开展了全校课题总动员,进行课题宣传,招募课题研究的教师。之后,为了能使本研究更具有实效性,我们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以及课题本身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定位,将骨干后备教师培养目标和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最终选定自然、音乐、美术、语文、数学为实验学科,其中自然为重点特色实验学科,并确定了参与课题的实验教师。
2.确立课题研究目的,锁定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制定学校研究实验方案
我们认识到: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首先应立足学科,与学科教学统整,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渗透落实。对小学生而言,创新素养更多的应该是指他们潜在的一种创新能力的挖掘、培养。基于此认识,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的目的,锁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段三年实验计划制定了学校三年实验计划。
首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培养方面,我们动员各实验学科教师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探究、发现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结合学科特点,寻找、梳理学科教学与小学生创新素养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整理实验学科相关年段有关创新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培养途径,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学科目标。
其次,我们提供了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我们借助漕开发总公司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添置学校创智坊的设施设备,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进一步创设条件。
再次,我们积极利用优质资源,展开多途径培养。在德育教育中,围绕学生主体创新素养培养,借助近在咫尺、得天独厚的优势——漕开发资源,开展“走进漕开发”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意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我们通过漕开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研究,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学习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二)实验试水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1月)
1.加强学习,为实验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为了能够提高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指导,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同时利用校本培训、教研组学习,促使教师迅速形成并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素质。除了学习区科研室下发的创新素养相关材料外,在课题组内,我们选派专人再进行有关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及创新素养情报资料的查找、搜集、整理,供课题组教师了解、对照、学习。
为了深入了解课程统整,学校课题组走出校门,来到启新小学“取经”,学习他们的成功案例,并且分学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相关教师从中汲取经验,对课程统整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的专家、教师们一次次莅临指导,为我们的研究把握了方向。为了更好地帮助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了解课题的操作方法,学校克服困难,尽量保证实验教师都能参与区级层面组织的每一次培训活动。教师们在一次次学习中对于小学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的关注点更加明晰,也逐渐找准了本学科培养的切入点。
2.定期沟通,组织阶段小结
学校每月定期与实验教师沟通,了解研究进展,共同商讨,把握研究方向,以便顺利推进下阶段的研究。各实验学科在学期结束也都会进行实验情况阶段小结汇报。
3.措施激励,提供经费保障
进入课堂教学研究阶段后,课题组要求各实验学科每月围绕课题要求,观察学生,反思课堂,完成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积累学生作品等。学校给课题组教师每月发放一定的研究补贴,学期末根据一学期的实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奖励,表彰激励的同时,借助谈话等形式帮助教师明确进一步的要求。
(三)实验延展阶段(2014年2月—2015年12月)
为了能使得本研究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全面性,在试点研究基础上,我们从两方面拓展领域,继续深入开展创新素养系统培养的研究。
(1)依托上海市教委“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结合学校新优质校创建工作,扎实落实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工作。各学科都逐步在“课堂创新实施”方面加强研究,从技术、技能、环境等角度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创新,逐步形成有各学科特点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2)立足本校,利用区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充实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学校与区教研室、教育学院信息部和计算机公司、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合作,探索学校、社区、企业联合开发拓展课程机制的研究,努力凸显动手特色,积极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完善各类拓展型课程,以丰富学生成长经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