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胡希恕辨析五十证》简介
《跟师胡希恕辨析五十证》这本书是由.陈雁黎著创作的,《跟师胡希恕辨析五十证》共有180章节
1
作者简介
陈雁黎,主任医师。1958年高中毕业,在河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药局中药房工作。1960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六年制),跟随胡希恕先生临床...
2
黄煌序
在陈雁黎先生的新作《跟师胡希恕辨析五十证》和《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出版之际,我要写几句推荐的话。 陈雁黎先生是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的高足,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
3
自序
医生治病首先要明确诊断,而要诊断正确必须进行鉴别诊断,才不会或者减少误诊。为达到此目的,西医有临床检查、检体检查、化验检查、细菌和病毒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
4
编写说明
1.本书所引用的《伤寒论》原文,以新辑宋本《伤寒论》(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重庆人民出版社 1955年10月第1版第4次印刷)为蓝本,改宋本中文条文号为阿拉伯字条...
5
目录
作者简介 黄煌序 自序 编写说明 第一章 胡希恕八纲释六经解 第一节 辨证施治与辨证论治 一、《内经》的沿革及成书年代 二、《伤寒杂病论》的由来 小 结 第二节...
6
第一章 胡希恕八纲释六经解
...
7
第一节 辨证施治与辨证论治
1963年,我跟随胡希恕先生完成为期半年的期中实习。期间胡老无授课任务,每周上班六个整天,故收获颇丰。抄胡老手稿时,发现有“辨证施治”,也有“辨证论治”。于是问...
8
一、《内经》的沿革及成书年代
《素问》的前期作品基本可以肯定是战国至东汉这一段时间的,它亦非成于某一人之手。凡七十余篇,主要是用竹简、帛书或刻在木板上等方式,传抄流传,原貌已不可睹。任应秋老...
9
二、《伤寒杂病论》的由来
刘渡舟老师谓:“《伤寒论》是中医之魂。倘若没有《伤寒论》,中医将黯然失色。而没有王叔和,也没有《伤寒论》,所以说王叔和是仲景学说的功臣,是中医的功臣。”钱超尘教...
10
小 结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我们今日目睹了伊尹《汤液经法》的60首方剂。据《甲乙经·序》记载,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曾亲见《...
11
第二节 以八纲释伤寒
1963年上半年跟胡希恕先生实习时,老师经常讲:“万病不离八纲,万病不离六经。汉以前的经方,只用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时过境迁,今就《伤寒论》中...
12
一、阴、阳
《伤寒论》中阴、阳共出现311次(阴:99次;阳:212次),占八纲总数的35.9%。 “阴”:三阴病病名用65次,证候用34次。 “阳”:三阳病病名用161次...
13
二、表、里
《伤寒论》中表、里共出现101次(表:58次;里:43次),占八纲总数的11.6%。 “表”(包括“外”)的脉象:“脉浮者,病在表”(51);“浮为在外”(45...
14
三、寒、热
《伤寒论》中寒、热共出现403次(寒:192次;热:211次),占八纲总数的46.4%。 “寒”的脉象:“脉迟为寒”(333);“脉沉微”(61);“脉沉迟”(...
15
四、虚、实
《伤寒论》中虚、实共出现52次(虚:32次;实:20次),占八纲总数的6%。 “虚”的脉象:“脉虚”(347);“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30);“尺中...
16
五、八纲在《伤寒论》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表
注:“阴”中病名用65次;“阳”中病名用161次。 统计显示:①八纲中辨“寒热”为第一要义,占46.5%。其一,寒与热,是192 ∶ 211,《神农本草经》的草...
17
六、《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的论述
《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的论述少之又少,细读398条,有关脏腑的论述是既零乱又不具体,并且缺少一个肾脏。“肝乘脾”1次(108);“肝乘肺”1次(109);“脾约”...
18
第三节 “八纲释六经”解
孔孟之道易明,仲景六经难解。注释伤寒六经的学说,有近30种之多。说者争奇斗艳,学者眼花缭乱,使人看不见,摸不着,越读越糊涂,深奥费解,不知如何是好!遂介绍如下:...
19
第四节 胡希恕先生1965年讲课手稿
...
20
一、辨证施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施治”这一名词,乃抽象地说明中医是以证为据的一种治病方法。不过此之所谓“证”,与众所熟知的“症状”大有不同。“症状”是指罹病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切反应而言...
21
二、有关八纲的概念
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不过表里的中间还须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应该是九纲,习惯以表里含有半表半里,故简称为八纲。为了解说方便,兹分组条...
22
三、有关六经的概念
六经即指《伤寒论》所述的太阳、阳明、少阳三个阳病,和太阴、少阴、厥阴三个阴病而言,由于这些病名与十二经络的称呼相同,历代多数医家认为是足六经的病,并谓“伤寒传足...
23
第五节 汗与溺的相互关系——胡希恕先生1963年讲课手稿
汗、溺与气(呼出的一部分水气)都是人体排出的液体废物,合泣与唾,古人称为“五液”。《灵枢》谓:“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事实亦确是这样。由于...
24
一、小便不利则汗不出
水停不下则气化不行,内失宣畅则外不通达。故小便不利者,每致汗不得出。病在表时,依法当行汗解,但在小便不利的情况下,虽施发汗之剂而汗常不出,则病亦不解,甚或激发剧...
25
二、小便数则汗自出
北窗大张则南风自入,小便频数则汗常不禁。此与上述正成对比,病见此情,已有津液内竭之渐,故在表之证不可汗,而在里之证亦不可下。不慎妄用攻破,祸复立至,不可不知也。...
26
三、汗不出则肺气伤
如前所述,汗与气,皆人体必须排出的废物。若表气闭塞而汗不得出,肺常代替之而排出,既加重肺机能上的负担,又遭受过量废物的有毒刺激,肺又焉得无伤,于是咳大作矣。故治...
27
四、肺气虚则小便不禁
此即上虚不能制下之证,法宜和之以温,最忌温补。...
28
五、表气畅则小便行
于上一节曾言,小便不利者,虽发汗而汗常不出,但那是指在表之证而言。若肾机能有了障碍,在小便不利时,发汗透表可以减轻其一些负担,肾脏机能得以恢复,反而能通利小便。...
29
第六节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我见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相当广泛。①有少阳病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四个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个或症:“或胸中烦不...
30
第七节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胡希恕先生讲:“方”者,经方也。“证”者,证候也。“方证者”即经方的适应证。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有是证用是方。 《伤寒论》有五泻心汤:半夏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