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的论述
《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的论述少之又少,细读398条,有关脏腑的论述是既零乱又不具体,并且缺少一个肾脏。“肝乘脾”1次(108);“肝乘肺”1次(109);“脾约”1次(179);“脾为约”1次(247);“脾家实”1次(278);“心动悸”1次(177);“心下悸”5次(64、82、96、127、356)。而“心下痞”“心下痛”“心下必痛”“心下急”“心下满”“心下硬”共用十九次,均指胃脘。“脾胃气”“胃气”“胃中干”“胃中冷”“胃中燥”“胃中虚”“胃家实”“胃中不和”“胃中干燥”“胃中水竭”“胃中寒冷”“胃中有邪气”“胃中有燥屎”“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燥屎在胃中”,均指消化道。
仅凭上述对脏腑的全部描述,来解释《伤寒论》的400个证候和相似症状(有效证和症状二百余个)及58种脉象(脉暴出、脉不还、脉不负等除外),无论怎样讲,都是讲不通的。
金代成无己编著《注解伤寒论》(成书1144年),为全注《伤寒论》的第一家,被誉为“以经释论”典范。其依据《伤寒论·张仲景自序》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硬将《内经》《难经》的理论,塞进了《伤寒论》的临床诊治中,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1948年,经学大师杨绍伊先生论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8个字是浑说,后面的23个字是详举。在文法中,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不当浑说后又详举。上述23字为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加入。”胡希恕先生十分赞同杨氏的观点并讲:“《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代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
20世纪70年代,《伊尹汤液》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汤液经》360首,《辅行诀》60首就是“《伊尹汤液》的部分内容”。)河北张大昌先生有家藏敦煌传抄本《辅行诀》,其中记载:“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大师兄冯世纶教授研究《辅行诀》多年,发现张仲景从《辅行诀》的60首方剂中,选用了36首。也就是说,张仲景撰用的《汤液经》方证的三分之二为《伤寒论》。
中医古籍文献专家钱超尘教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无上述23字。日本古本《康平本伤寒论·序》,将上述23字改为小字嵌注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八字之下。足以证明杨绍伊先生的论述,确无疑义。
至此,成无己据《内经》《难经》注解《伤寒论》之谬种流传,终大白于天下,“以经释论”者,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