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

八、和

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148)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4.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5.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6.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7.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8.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251)

【按】和是一方面祛邪,一方面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治疗大法,亦称“和解”(387)。适用于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其代表方证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少阳病证候反应的病位在半表半里。因病邪不在表,不能用汗法解表,病邪不在里,也不能用下法攻里,故只能用和法。用和法还不能伤及正气,即不能伤及广大胸腹腔诸多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用柴胡、黄芩、半夏、枳实、大黄祛邪的同时,必用参、草、姜、枣扶正,保胃气。胡老讲:“少阳虽禁汗,禁吐,禁下,实指单用此三法而言。”

胡老讲:来门诊看中医的患者,原始病很少,继发病和久病较多,大多缘于失治和误治。失治者多“变证”,误治者多“坏病”。“坏病”多在半表半里之少阳和厥阴。今日经多方治疗的慢性病,来看病时已无麻黄汤证和大青龙汤证,并且此二方证只能用一次,汗出之时,已不可“再发汗”。来诊者的承气汤证更少,便通之时,已不能“再下之”。所以大多数慢性病都羁留在有广大胸腹腔诸多脏器的半表半里。临床可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后遗症、手术后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病的太阳病,已不是学生、工人、农民、军人等人群的太阳病,麻桂、青龙已无用武之地。慢性病患者的脏腑功能都很差,抗病能力低下,并且食饮多,活动少,和法可以大行其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胡老善用经方,运用合方治疗疑难杂症,更有独招绝活,炉火纯青,效如桴鼓,名扬中外,刘渡舟老师曾给予高度评价。胡老临床常用的“和法的经典合方”是:和而兼汗用柴胡桂枝汤;和而兼下用大柴胡和小陷胸汤;和而兼温用小柴胡合吴茱萸汤;和而兼清热用小柴胡加生石膏;和而兼化湿用小柴胡合五苓散;和而兼补用小柴胡合当归芍药散;和而兼祛瘀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和而逐瘀峻下用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以上“和法”的八个合方方证,胡老称:“临床常遭遇的方证,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有并病、合病。伤寒六经三阳病,并病为一经病之证未罢,他经病之证又起,合病为两个阳经或三个阳经同时受邪而发病。三阴病无并病及合病。三阳病有太阳与少阳并病(142、150、171),太阳与少阳合病(172),阳明与少阳合病(256),及三阳合病(219、268)共计7条。另外,二阳合病(32、33、36),二阳并病(48、220)共计有5条。证明少阳与太阳,少阳与阳明,三阳同时发病,都与少阳有关,在临床比较常见。虽少阳病篇的经文只有10条,小柴胡汤证只有1条,但小柴胡汤在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均有论述(太阴病、少阴病无论述),多达16条。这些经文充分证明 ,胡老以少阳病和法为核心,以柴胡剂为主打方证,临床用于常见病,多发病,疗效突出,深受好评。刘渡舟老师称赞:“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学生颂胡老雅号,美其名曰“大柴胡”。一代宗师,享誉杏林。

仲景用和法还有一层意思:和法的用药味数要少,用药剂量要小,不要伤及脾胃之气。每剂药味数多,用药剂量大者,不能称为和法。“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 “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