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

九、死

《伤寒论》中出现“死证”19次,“不治”2次,“难治”8次。

1.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

2.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167)

3.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210)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5.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

6.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

7.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8.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9.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

10.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9)

【按】《伤寒论》中言“死”,是指治不好的病或证。还有指病已经相当危重,如果误下,后果必死(132、347)。古时之“死证”,今日抢救治疗,不一定死。分析《伤寒论》中的“死证”,对于在基层工作的临床医生来说,很有必要。若遇危重病人,审证持脉(75),能否用中医治疗,敢不敢开中药处方,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可以心中有数,不至于误治出错。胡老讲:“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乎。”

三阳病死证6条(太阳2条,阳明4条)。三阴病死证15条(少阴7条,厥阴8条)。少阳、太阴无死证,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无死证。证明阴、虚、寒的三阴病比阳、实、热的三阳病,要危重得多,治疗也相当棘手。霍乱病无死证,证明仲景所讲的霍乱病,并非今日之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

死证的脉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下之则死(132);重发汗,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211);微喘,直视,脉涩者,死(212);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服汤,脉暴出者,死(315);脉不还,反微喘者,死(362);手足厥冷,脉不还者,死(368);下利十余行,脉实者,死(369)。

死证的证候:结胸证,烦躁(疑为肝脾肿大)(133);脏结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急腹证、嵌顿疝、结核性腹膜炎)(167);利遂不止(脱水)(205);直视,谵语,喘满,息高(肺心病)(210、299);四逆、恶寒、踡卧,脉不至(298);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300);亡血(失血症)(347)。

除中:是指中气将绝反而能食的回光返照危象。我下乡接受再教育是在新疆农村。当时,多数重病患者都困在家中,去石河子市看病,有50多公里,只有马车或驴车。很多情况是医生到家中看危重病人,我见过两例“除中”证。其一,男,80岁,甘肃人,患中风卧床不起一年多,最后7~8天,进食很少,突然想吃肥大肉(西北称猪肉为“大肉”),家人给做了一盘子五花大肉片,病人吃得多,家人都非常惊讶,以为病好转了。谁知,病人吃肉以后很糊涂,昏睡不醒,我去后也没有治疗办法,半天后过世。其二,男,70岁,江苏支边人员,理发师,在公社卫生院附近,开了一个理发店,长期患肺气肿、肺心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吸氧气后好一点。最后4~5天,进食很少,突然要吃稠大米稀饭,吃了一小碗后,张口喘息,昏睡不醒,约一小时后就断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