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沿革及成书年代

一、《内经》的沿革及成书年代

《素问》的前期作品基本可以肯定是战国至东汉这一段时间的,它亦非成于某一人之手。凡七十余篇,主要是用竹简、帛书或刻在木板上等方式,传抄流传,原貌已不可睹。任应秋老师在《中国医籍提要》中谓:“《黄帝内经太素》是第一部对《内经》全文进行分类的典籍。同时,它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为隋唐杨上善在公元605~616年任太医侍御时所著。”任老在《内经十讲》中谓:“杨上善的《太素》,实为《素问》《灵枢》的混合改编本。”杨氏将《素问》《灵枢》各篇全部拆散,按其不同内容的性质共分作十九大类。”

王冰,号启玄子(公元710—804年),唐代宝应年间曾任太仆令,先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整理和注释《素问》。任老在《中国医籍提要》中谓:“《黄帝内经素问》为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素问》之作,书凡二十四卷,计八十一篇。”

任应秋老师在《内经十讲》中谓:“《内经》这书,单从《素问》来说在唐代就已经是错乱不堪了。”

王冰自序中说:“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缺。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王冰是怎样下校勘功夫的呢?其在自序中云:“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其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缺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核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

《素问》的第二部分,主要指《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还有《六节藏象论》前面一段。全是王冰所增补,通称“七大论”。

钱超尘教授在《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北京,1993)一书中指出:“王冰《素问》注本,以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的《注黄帝素问》八卷(约70余篇已亡佚)为底本,而加以校注和重新编次。王冰本之“七大论”不是《素问》原书所有,而是王冰不明言该篇的来源与流传,硬指派它就是久已失亡的《素问》第七卷,失之孟浪。林亿对此卷详加考证,证明此卷是汉代古医经《阴阳大论》,但绝非是《素问》第七卷之原文。林亿所考,坚不可摧,已成定论,有功医林。”

《内经》的主要内容是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四大学说。又论伏羲知天,黄帝知人,神农知地,并讲草木、果实、虫畜、鬼邪,可谓“中国古代医学论文之大全”。洋洋162篇,约15万字,唯独缺少治病的方剂。所载13个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和泽泻术散为验方;小金丹方为炼丹防疫之药(辰砂、雄黄、雌黄均有大毒),并非《外科全生集》治骨疽、瘰疬的小金丹,鸡矢醴方在《金匮》叫鸡屎白散;泽泻术散在《金匮》叫泽泻汤,但二者的主治有明显不同。其余9张方剂,只能说它是食疗偏方。

中医治病没有草药不行。《素问》理论庞大,下笔千言,离药万里,所载药物乌贼骨、茜草、泽泻、白术、紫苏、生铁落、雄黄、雌黄、辰砂、鸡屎、醴等10味,只有泽泻和白术来自《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比《内经》要早的《五十二病方》,虽看不到阴阳五行的痕迹,却载药方近300个,使用药物247味。《五十二病方》讲“不见于《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的草药,接近一半”。说明写作此书的人见到了《神农本草经》。同样是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著者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外台秘要》(简称《外台》)的作者王焘(公元670—755年),均见到了《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内容,并加注说明。唯独上千年形成的《素问》改来改去,算上王冰,却没有见到“开天辟地”的两大中医经典古籍,这不能不使人感到疑惑。

《素问》的第一部分,从文字结构来看,说明出于先秦,是一部医学论文集,从未有人见到过。张仲景也未曾见到,因《伤寒杂病论》书中无《素问》的实质内容。《张仲景原序》谈到《素问》,为王叔和所加入,已成定论。一直到了南朝齐梁年间才有了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素问训解》,约七十余篇,只有王冰和林亿见到了此书,全氏本亡佚于南宋。《素问》的第二部分,为王冰所加入的“七大论”和《六节藏象论》的前面一段,经考证实属汉代古医经《阴阳大论》。此“七大论”,主要讲“五运六气”,为王冰的侈言图钤之玄奥,给成无己以五运六气释《伤寒论》开足了先河。

《素问》的成书时间,从战国晚期,一直到唐代中期王冰校勘整理,重新编次,已逾千年。基本上是“论医不言方药”,可谓“不讲六经与八纲,绞尽脑汁做文章。写天写地说灵气,哪里还知仲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