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六经的概念
六经即指《伤寒论》所述的太阳、阳明、少阳三个阳病,和太阴、少阴、厥阴三个阴病而言,由于这些病名与十二经络的称呼相同,历代多数医家认为是足六经的病,并谓“伤寒传足不传手”。然仲景著书时的取名用义,固难深知,但通过他全书的论述精神和长期临床的实践证明,可以肯定它们是罹病人体反应一般疾病的六种类型。而且与上述的八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前所述,表、里和半表半里,均可有阴、阳、寒、热、虚、实不同病情的为证反应。由于热与实皆属于阳,寒于虚皆属于阴,以是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又可归纳为各有阴阳的两大类型。六经里面的三阳病,即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阳证。六经里面的三阴病,即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阴证。可见,八纲是对疾病的明细分析,六经是对疾病的概要分类。既无病不可绳之以八纲,当然亦无病不属于六经之分类。(编者注:没有不属于八纲的病,也没有不属于六经分类的病。或所有的病都有八纲,所有的病都在六经分类之内。胡老讲课常说:万病不离八纲,万病不离六经)以下再就《伤寒论》的原文,逐一明释之。
太阳病:《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太阳病的大意在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中,已有较详的说明,读者可互参,不再重释。今就它与八纲的关系讨论一下。太阳病即是表阳证,故此提出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固定症状,亦即表阳证最基本的特征。也就是说凡属表阳证,无论它是否兼有热或实,这是它必具的起码反应。当然,若在兼有热或实的情况下,还需另见热性或实性的证候,而且需同时反映出来。故于实际临床时,既需辨明六经,还更需辨八纲,就是这个道理(以下各经同理,不另加说明)。
阳明病:《伤寒论》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谓病实于胃肠的里面,即指腹满,大便难的里实证而言。阳极于里终必至于实,以此标示阳明病,自属最确切不过。但182条又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此阳明病的外证,即对照以上胃家实说的。阳热在里,还未成实的病,当然无胃家实在里的特征,而只能以其反映于外的证候辨之。此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一系列的固定症状,即为里阳证最基本的外在反映。凡病若是呈现胃家实,故可谓是发作着的阳明病,若有此外证,虽无胃家实,亦得谓是发作着的阳明病。
少阳病:此即半表半里的阳证。《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阳热郁积于半表半里,外不得以出表,内不得以入里,势必循孔道而上迫头脑,口苦、咽干目眩是其定则的常有反应,少阳病的证候以此为最基本的特征。凡病由此特征者当以少阳病视之,便不会错误的。
太阴病:此即所谓里阴证。《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即是说:太阴病是以腹泻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若罹病人体有了上述的特征反应,即可确认为它是发作着的太阴病。
少阴病:本手稿缺。(作者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一书中,收有胡老的《少阴病解》一文)
厥阴病:本手稿缺。(请参考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的第二版《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