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疗

(二)治疗

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3.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81)

【按】胡老讲:“哕者,干呕而不吐,其声连连。”《正字通·口部》:“方书谓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另有解释,“哕”即呃逆,俗称打呃,由胃气上逆所致。

哕,虚证居多,或外感寒邪,胃中寒冷;或饮食劳倦,胃中饮多虚冷。治疗应“于寒湿中求之”(259)。但哕亦有实证,气不得下行而上逆,当视其二便,大便不利则通大便,小便不利则利小便,利之哕止。

231条为三阳合病又发黄疸之证。若病之始,脉浮,恶寒无汗,可与麻黄汤;若病程较长,病过十日,脉续浮,时时哕,耳前后肿,其病多在少阳,可与小柴胡汤;若腹满,无尿而哕,则预后多凶,为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