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中半夏泻心汤的论述

一、《伤寒》《金匮》中半夏泻心汤的论述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公认习惯用量:1两=3克,1升=200mL。

《伤寒论》中有七方采用再煎,大小柴胡汤、柴胡桂姜汤、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 仲景对“痞”症的论述

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158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表解乃可攻痞。”

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注:《玉篇》(字书,南朝顾野王撰,凡三十卷):“痞,腹内结气。”《康熙字典》:“痞病结也,气隔不通。”“痞,有因下而结者,从虚及阳气下陷治之,有不因下而痞者,从上虚及痰饮食郁湿热治之。”《汉语大字典》:“痞结伏积,不食自饱。”

2. 仲景五泻心汤均治“痞”

半夏泻心汤(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金匮》:“呕而肠鸣,心下痞。”

生姜泻心汤(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金匮》:“狐惑之为病……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大黄黄连泻心汤(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附子泻心汤(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仲景一口气出示了五个泻心汤证,说明此方证多用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重要性,胡希恕先生称其为常遭遇的方证。五泻心汤虽然都主治痞证,但每一方证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半夏泻心汤降逆和胃,主治寒热互结或湿热互结之痞,痞满较重,用药苦、辛、平;生姜泻心汤清滞散水,主治水与热互结之痞,呕吐明显,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补中止利,主治胃气虚弱之痞,下利、水谷不化较重,加重甘草用量,以补中气而痞自除;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主治胃气壅滞之热痞;附子泻心汤扶阳泻热,主治胃热气滞兼卫阳不固表虚之痞。

3. 半夏泻心汤药少力宏应用范围广

半夏泻心汤用药仅七味,却包括了《伤寒》《金匮》十六个方剂的功效主治,证明其为经典组合,临床应用范围广大,不可小觑。

①小柴胡汤(《伤寒》用17次,《金匮》用1次):去柴胡加黄连即半夏泻心汤,应用极为广泛。近人魏菊仙等编《中国名方进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收集小柴胡汤加减应用,能治疗80多种病症。

②小半夏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半夏、生姜治心下有支饮。

③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半夏、人参治胃反呕吐。

④生姜半夏汤(《金匮》同上):半夏、生姜汁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⑤半夏干姜散(《金匮》同上):半夏、干姜治干呕吐逆,吐涎沫。

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172条,《金匮》同上):半夏、黄芩、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呕者(172),治干呕而利者(《金匮》同上)。

⑦黄连汤(《伤寒》173条):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甘草、大枣、桂枝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⑧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干姜、人参、半夏治妊娠呕吐不止。

⑨小陷胸汤(《伤寒》138条,141条):黄连、半夏、栝楼实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138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141条)。

⑩生姜甘草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生姜、人参、甘草、大枣治肺痿咳嗽唾多,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img甘草干姜汤(《伤寒》29条,30条):甘草、干姜治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

img甘草汤(《伤寒》311条):甘草治少阴病咽痛。

img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359条):治寒格,食入口即吐。

img半夏泻心汤:同前。

img生姜泻心汤:同前。

img甘草泻心汤:同前。

另:董继鹏、刘伟编著的《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一书,列出临床半夏泻心汤主治的疾病多达11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