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二、胡希恕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胡老讲过,“泻”者有疏导向下之意,并非下法之“泻”,因痞证由误下而来,不能复用下法。“心”者为心口,指胃脘部位,西医称上腹部,并非指心脏器官。“心下”是指病情反应的病位,居半表半里,而并非病变发生的部位。

《伤寒论》149条论述本方的成因是:伤寒表不解,已五、六日,邪传少阳,因误下产生三种不同的变证。其一,柴胡证仍在,复与小柴胡汤;其二,成为结胸证,治以大陷胸汤;其三,此为痞证,当用半夏泻心汤。三证为何相提并论?意在辨其病位。柴胡证,邪犯少阳,病位主要在胸胁,可涉及心下,以胸胁苦满为主;结胸证,痰水实结,病位主要在心下,可波及胸胁,以满而硬痛为主;本证为痞,寒热阻结,病位主要在胃肠,心下痞满而不痛,并有呕、利,不能再用柴胡剂,应选用本方。

本方证因误下或误治而来,损伤中阳胃气,外邪乘虚而入,脾胃不和,湿热壅遏,气机升降失常,寒热互结,发为痞证,影响消化吸收之功能。主证为:恶心,呕吐,上腹部满闷不适,但按之无抵抗,肠鸣,腹泻或大便稀。兼证常伴有口干,口苦,口中异味,胃胀满或轻度胀痛,胃中气多打嗝,大便黏马桶水冲不净,或完谷不化,尿黄沫大气味大,人倦疲乏,面黄无华,消瘦或虚浮,双目干涩,眠差梦多,腰酸腿软,性功能减退,舌胖厚或有齿痕,质淡,苔白腻厚或兼黄,脉或虚或实。

临床观察泻心汤证的来源,除由误治而来以外,还有四种情况:其一,脾胃虚弱,食、湿、肉停滞,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其二,脾胃尚健,但饮食酒肉无度,终日饱食而不运动,久而久之发为本证;其三,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消化道功能减退,以致产生本证;其四,老年病或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病、癌症病人手术化疗后,常常出现本方证的各种症候。

老师带教,独具匠心,炉火纯青,专用经方,善用合方,但不加减,目的示人以规矩。辨方证时要抓主证,仔细分析兼证,并谓:只要在寒、热、虚、实的辨证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有一定的疗效,从而达到一方治多病,异病同治之目的。今将胡老半夏泻心汤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

1.半夏泻心汤用药剂量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12~18g,黄连3g,黄芩10g,党参10g或红参10g,干姜10g,炙甘草6g,大枣四枚(擘)。

水煎400~500mL,日一剂,分2~3次口服。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为3g,另加鲜生姜12g;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增炙甘草为12~15g。

2.临床常遭遇的方证

在辨此方证的过程中,和小柴胡汤一样,同样也要遵循“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指导原则。

①半夏泻心汤合吴茱萸汤:即上方加吴茱萸5~9g,治体质虚寒,舌淡苔薄白,肠鸣腹泻,五更泻,或便溏,或完谷不化,或伴有头痛者。

②半夏泻心汤合吴茱萸橘皮汤:即上方加吴茱萸6g,陈皮6~10g,治中虚寒多停饮之证,常见慢性胃脘痛,烧心泛酸,口干恶心,舌润滑苔薄白者。

③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即上方加全瓜蒌30g,治半夏泻心汤证兼有胁痛者。

④半夏泻心汤合白头翁汤:即上方加白头翁15g,黄柏6g,秦皮10g,治身体状况较好,腹痛,腹泻,大便有黏液或脓血便,腹痛明显再加炒白芍12g。

⑤半夏泻心汤合茵陈蒿汤:即上方加茵陈10g,栀子6g,大黄6g,治身体较胖,口干,口苦,恶心,右胁痛,尿黄便干,面色青或垢,苔腻者。苔黄厚腻者,再加生石膏45~60g。

⑥半夏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即上方加茯苓18g,厚朴10g,紫苏叶6g,治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咽干咽痛,面垢汗黏,尿黄便黏,苔厚腻或黄腻,体胖,证情较重者再加生石膏40~60g,薏苡仁30g。

⑦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即上方加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治半夏泻心汤证兼有情绪抑郁,烦恼疲乏,腰酸乏力,手足偏凉,性功能减退者。

⑧半夏泻心汤合炒四仙汤:即上方加炒鸡内金10g,炒山楂15g,炒麦芽15g,炒神曲15g,醋莪术12g,治食欲不振,不食即饱的消化不良。

⑨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即上方炙甘草增至12~15g,另加生石膏45~60g,治口腔溃疡、舌溃疡及口腔扁平苔藓,无论急性或慢性发作,均有良效。

⑩生姜泻心汤合橘皮竹茹汤:即生姜泻心汤加陈皮6g,竹茹6g,治妊娠反应,哕逆,呕吐者。煎好药以后,药汁要凉到室温,服药时,要喝一口稍停一会儿再喝,不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