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汗
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2.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3.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4.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5.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6.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7.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8.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按】汗法,就是通过发汗,开泄皮肤肌腠,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太阳病是外邪侵入人体的第一阶段,多种疾病从此而发生。其病位在表,其主要证候是极易鉴别的自汗出和汗不出,虽原则上均应予以汗解,有一分表证解一分表,但自汗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必须用麻黄汤法。
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桂枝汤的功用,原文有“发汗”8条、“解外”2条、“解肌”1条、“解表”1条、“攻表”1条、“救表”1条、“调和营卫”3条、“和解”1条、“救邪风”1条。教材归纳为解肌祛风或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胡老讲:“解肌”在仲景时代,实与“发汗”同义,“解表”“解外”又与“解肌”同义,这样加在一起,发汗就有12条之多。桂枝汤证已有发热汗出,何以再发汗。其实,仲景在12条桂枝汤方后有服药后要达到“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本方姜、枣、草为甘温之品,又喝稀粥增加谷气,从而起到养胃增液,发小汗而解热,调和营卫而固表止汗的作用。对于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
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发汗解表平喘。
若恶寒发热,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发汗解表除烦。
若项背强,无汗,恶风,或下利,宜葛根汤,发汗解表止利。
以上发汗解表的四个方证,均强调服药后盖被,取微似有汗,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并告诫“汗多亡阳”。
胡老讲:麻黄汤证,恶寒,身疼痛,都很重,睡在床上,头、身、腰、四肢怎么放都喊痛;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很重,不汗出而烦躁,盖两床被子还喊冷。此二方证,发病1~2小时后,就不存在了,会迅速变为它证,我们在门诊是看不到的。因此,临证解表,用葛根汤比麻黄汤、大青龙汤好使。因为葛根、麻黄加桂枝,实为发汗法与补中增液法(桂枝汤)同用,若身体不虚,内热明显,口干而渴者,加生石膏一两半(45克),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