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我见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相当广泛。①有少阳病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四个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个或症:“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证主之。”(96)还有欲眠睡(268),嗜卧(37、231),一共16个症和或症。方后还有七个随证加减法。②又可治:太阳与少阳并病(171)、合病(172)。③还可治坏病:“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103),“伤寒十三日不解……此本柴胡证……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104),“阳明中风”(231),“妇人中风”(143、144),“新产妇大便坚,呕不能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同上)。④《伤寒论》小柴胡汤有18条经文,《金匮》有3条经文。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差后劳复病、产后病都有小柴胡汤的身影。
基于以上的统计,说明小柴胡汤方证的适应证非常广泛。“桂枝汤为天下第一方”,应该让位于小柴胡汤。因为临床上能见到的原发病很少,我们所见的病基本上是“坏病”,麻黄证、桂枝证发病,病程很短,来我院就诊时已经“过经”了。《伤寒论》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现在是吊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16)“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太阳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8)“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然而仲景又讲:“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103)“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37)“伤寒十三日不解,此本柴胡证。”(104)在这种情况下,仲景把“但见一证便是”给了柴胡证,柴胡证有八张方剂,这里显然是指小柴胡汤。因其治疗范围甚广,故很有必要强调“但见一证便是”。因适应证众多,故又强调“不必悉具”,其他七张方剂都没有这个“资格”。
《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中风”,即病来自伤寒或中风,还有“坏病”。“有柴胡证”,指小柴胡汤证。
单独讲“证”即症,表示病人患病时所反应的异常感觉,如发热,头痛,呕等。“证”,《伤寒论》称证候,现在又称症状。若证前有名,证属名义。表示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组症状,或指一个主要症状,如表证、里证、虚证、实证、无表里证、无少阳证、中风证、瘀热在里证、寒湿在里证等。“方证”,又称汤证,是方剂的适应证,如柴胡证、桂枝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真武汤证等,都有各自的适应证。
“但”:即只、仅仅、特,为突出重点之意。《伤寒论》中,仲景一共用了三十七个“但”字,94条和136条,每条都用了两个“但”字,可知“但”字在文中的重要性。在101条中,“但见”之前应有“不见”,即在不见表证也不见里证的前提之下,“但见一证便是”。如果即使有表里证,也应该是“或证”,或者是轻微的不重要的兼证。
“一证”:“一”不是“二”,“一证”不是“二证”,此“证”即是“症”。此处“一证”,应该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个主证之一。本条的七个“或证”,为可有可无,若有也是兼症。
“便是”:便即顺利、便捷,有“顺理成章”,“简便迅速”,“不可怀疑”,“不可否定”之意。“是”即正确、不错,“是”与“非”相对,为加强肯定之词。本条中的“一证便是”,即为辨方证要抓主证,立刻治疗,不会有错,肯定有效。
“不必”:即“不一定”“没有必要”“不需要”。“悉具”:即“全部”“齐备”“无缺”。“不必悉具”:即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等待诸证全部齐全无缺之后,才可以使用小柴胡汤。
通过以上的字斟句酌,对101条可以做如下解释。
病不论来自伤寒、中风还是坏病,若有半表半里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在没有明显表证或里证的情况下,只要见到七个主证之一的“一证”,就可以明确诊断,处方治疗,是不会出错的。因其适应证较多,没有必要等诸证齐全之后再使用。如此,可以扩大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肯定会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是证,必用是方就是辨证施治。也无须再加注其他的理论,多加说明。诸如其他各大方证,都可照此进行,“但见一证便是”“抓主证而施治”。仲景原序曰:“见病(证)知源,请事斯语。”
230条讲小柴胡的作用机理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胡希恕先生讲小柴胡的功效是“保胃气,存津液,扶正祛邪”,用药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我从事临床多年,有一张经常遭遇的小柴胡汤应用方——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即小柴胡原方加金银花、牛蒡子、荆芥或荆芥穗、淡豆豉,如下:
柴胡12~15g,黄芩10~15g,半夏10~12g,党参10g,炙甘草6g,鲜生姜3大片,大枣4~6枚,金银花12~15g,牛蒡子12~15g,荆芥或荆芥穗4~6g,淡豆豉10~12g。若有热或渴或苔腻者,酌加生石膏30~40g。
水煎18分钟左右,温服。遵桂枝汤服药法,服第一次药时,盖被出小汗,微微似汗出,服第二次药时不必取小汗。
本方的治疗范围,除上述少阳病提纲三证及四个主证以外,还有“伤寒十三日不解”(104),“欲眠睡”(268),“嗜卧”(3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394)。临床症见:身体素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有慢性病,经常感冒,来诊时已错过“发表”的机会,或汗后表不解,或急性感冒后又重感,或用过抗生素后仍表不解……这些患者无典型的“四大主证”,而是背部微冷,继而喷嚏,流清涕,全身酸楚,困乏无力,欲眠睡,嗜卧,胃口差不欲食,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还有感冒自己服药多日不愈,手术后感冒、月经期前后感冒、产后感冒、小儿脾胃虚弱感冒等,但无明显的咳嗽,二便正常。
下面列举几例临床验案兹以证明。
1. 陈慎吾89岁母亲感冒发烧案:1963年7月,陈慎吾老师在江西开全国中医会议,其89岁母亲突发感冒,孙志洁老师约我前诊。症见头晕且痛,胸胁逆满,心烦喜呕,但发热不寒,口干燥,脉数苔白,纯属温热证象,以柴胡汤证具,与小柴胡汤原方加生石膏一两半,服之,一剂病愈。过十余日,因连进肉面食物,病复发,尤胜于初,大汗出,心烦躁,颇似虚脱景象,舌燥苔黄,脉弦细而数,再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连进二剂,又复痊愈。(详见《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116页)
2. 小儿感冒发烧案:2016年腊月二十九日,住同一小区的雒家,其姐住阜康市,离我们80公里。姐姐的小孙女一岁半,已发冷发热二天,已经输过抗生素无效。老雒急来我家求治,通电话得知,孙女有往来寒热,发烧时39.8℃,汗出后仍38℃,时有恶心,纳食很少,不咳嗽,二便调,与小柴胡汤二剂,一剂烧退,二剂而愈。处方:柴胡6g,黄芩6g,法半夏3g,党参4.5g,炙甘草3g,荆芥穗3g,淡豆豉5g,鲜生姜2片,红枣3枚(擘)。水煎15分钟,取汁200mL,一日内分三次口服,药汁置至室温,若药汁热易吐。
3. 感冒发烧抽搐案:2018年5月30日上午门诊,阿拉法,男,4岁11个月,维吾尔族。其母含泪而诉:孩子自年初至今,反复发烧抽风,5个月内已住院4次。每次发烧39.5℃或40℃时,手足四肢发凉,随即面色灰青,咬牙很紧,两眼发直,抽搐数秒或十多秒钟,真吓死我了,住院打针,汗出烧退。第4次住院小儿科,说是咽峡炎,但化验检查均属正常。昨晚深夜,先发冷后发烧至39℃,因害怕抽风,夜里3点来本院急诊科观察,血常规正常,肌注柴胡注射液一次出汗后烧退至38℃。早上我刚上班,即来求诊:患儿人瘦面黄,精神很差,有轻微恶心不想吃,不咳嗽,脉浮细数,素有便秘史,已二日未大便,尿少。我建议收住院治疗,其母说才出院几天。于是给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加生石膏,以及王氏保赤丸。
柴胡6g,党参6g,法半夏3g,黄芩6g,炙甘草3g,金银花8g,牛蒡子6g,荆芥穗3g,淡豆豉6g,鲜生姜3片,红枣4枚(擘)。三剂,水煎服。
嘱:楼下有水,先服王氏保赤丸30丸,便通即停药。回家再服汤剂,每剂煎2次,每次水煎18分钟,混合,分3次口服,服第一次时,遵桂枝汤法,盖被,大人看着等待有小汗出。
6月2日复诊,患儿当日便通,服中药后有小汗出,至今已三日,未再发烧,进食尚可。又给上方五剂,嘱连服三剂,留下二剂,等有感冒时服之。
注:时过已3个月,学生打电话回访。答曰孩子很好,再没有感冒发烧,全家甚喜。
4. 经期感冒案:杨小佳,女,27岁,汉,阿拉山口市工作。三年来每到月经期必有感冒。症见全身酸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恶心,困乏嗜卧,微热口渴,有轻微咳嗽无痰。月经量少色淡、并有痛经,经前双乳房胀痛。曾去多家医院诊治,服中西药及抗生素输液治疗,均无效果,花钱受罪,影响上班,深感苦恼,经朋友介绍,乘车600公里,于2017年2月18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症状如上所述,苔白脉弦,饮食二便正常,与小柴胡加银牛荆豆方,再加生石膏:
柴胡12g,党参10g,半夏12g,黄芩12g,炙甘草6g,金银花15g,牛蒡子15g,荆芥穗6g,淡豆豉10g,生石膏40g,贝母6g,鲜生姜3大片(自备),红枣6枚(自备,擘)。十剂,水煎服。
桂枝茯苓丸每次9丸,每日2次,每次月经前10天开始服药,经来停药。
2018年9月12日,患者托人来门诊取药。得知,患者上次看病后,回去坚持按时服药,经期感冒及痛经没有复发。近日因工作劳累,加班熬夜,天气骤凉,经期感冒又复发,诸证如前,还说喷嚏鼻塞比较明显,仍予上方加薄荷6克,十剂,水煎服。
5. 哮喘案:陈永柱,男,59岁,昌吉市人。患哮喘病十多年,服中西药无效,病情不能缓解。2015年秋,经昌吉州医院、乌鲁木齐市新疆医学院附院等做各项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左下肺肺大泡肺不张,建议做左下肺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不同意做手术,前来就诊。症见喘重咳轻,气急气短,面紫唇绀,汗多,手汗特别多,口干口渴能饮,必须随身带上水杯,饮食二便正常。初诊时,他在诊室门外,我在屋内能听见他的喘息,似喉中水鸡声,他坐下后仍可看到他张口抬肩的呼吸,有泡沫痰量不多,气短汗出,晚上有时不能平卧。予射干麻黄汤加金银花、贝母。连服十多剂后,咳喘减轻,但头痛汗多,口干口渴,口苦苔腻均加重,改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杏仁、银花、贝母等,又服十多剂,口干口苦,口渴苔腻减轻,但咳喘加重。仔细询问病情后得知,每次犯病时缘于汗多,汗多就有感冒,后背发冷,全身酸困无力,紧接着哮喘发作,于是给小柴胡银牛荆豆汤方加生石膏、贝母七剂,并嘱设法在家中小剂量吸氧,每次1~1.5小时,每日早晚各吸一次。
近一年来,患者经常来门诊,要求索取上方14剂,还不叫我修改处方,稍觉要有感冒时,即服此方三剂,感冒即愈,哮喘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的症状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