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误下

六、误下

1.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

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3.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140)

4.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49)

5.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59)

6.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

7.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91)

8.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按】胡老讲:“失治者多变证,误治者多坏病。”从《伤寒论》书中看,仲景治病不赞成用火攻、温针、烧针(16、117),全书超过一半讲误治。所误汗、吐、下,以误汗、误下为最多,仲景统称为“坏病”(16、267)。怎么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以法治之”(97、267),“以法救之”(244),胡老称之为“辨证施治”。

里证误下,多致亡津液(58)、内外俱虚(60)。少阳病禁汗、吐、下(264、265),少阳误下则悸而惊(264)。

太阳受邪,因感风寒,病位在表,治疗多用汗法,祛邪外出,其余治法,均属误治。若有兼证,也要遵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表证误下,可使表邪内陷,变为它证。表证“打吊针、输液”,寒凉之液进入人体,很不利于邪从汗解,我们可以叫“误下”。虚证误下,可损伤中气脾胃。虚人之体,静脉点滴抗生素,损伤消化系统,很不利于正气的恢复,我们也可以叫“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