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咳
《伤寒论》中出现10次。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4.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198)
5.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6.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按】咳多起于上气或气上冲,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从临床看,咳与嗽互见,故通称咳嗽。《伤寒论》中的咳,多为兼证,或证,治咳之方较少。《金匮要略》中的咳,为上气、咳唾、咳逆、时咳、咳喘等,与肺系有关,治咳之方较为全面。
若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咳而微喘,为表有寒内有饮,治以小青龙汤(40、41),解表化饮,治咳平喘。口干苔腻,烦躁而喘者加生石膏为佳;若少阴病,脉微细,神疲,其人咳,并有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者,因阳气虚弱,寒水之邪为患,治以真武汤(316),温阳利水止咳。
胡老讲治咳嗽辨痰要点:
(1)稀水样痰,或痰中有水,易咳出,同时兼有气喘,病程长,即为痰饮,为小青龙汤证。
(2)黏稠痰,或黄或白,不易咳出,为麻杏石甘汤证。外感咳嗽,通过治疗咳出黄稠痰,量不多,若无表、里证,全身明显感到轻松,为即将病愈;若咳出黄稠痰,量多,有表证或里证,全身症状明显,则为病情加重。
(3)混合痰,包括稠痰、泡痰,喉中有水鸡声,同时有气喘,以证选用射干麻黄汤或厚朴麻黄汤。
(4)黄稠痰,变换体位时量多,或间隔咳出血痰,胸满而烦,胸部皮肤甲错,病程较长,为《千金》苇茎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