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的由来

二、《伤寒杂病论》的由来

刘渡舟老师谓:“《伤寒论》是中医之魂。倘若没有《伤寒论》,中医将黯然失色。而没有王叔和,也没有《伤寒论》,所以说王叔和是仲景学说的功臣,是中医的功臣。”钱超尘教授谓:“《伤寒论》在中医学上的价值,无论给它怎样高的评价,也不过分。”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45岁时写《针灸甲乙经·序》谓:“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北宋高保衡、孙奇、林亿校订《伤寒论序》谓:“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是398条,113方 (缺禹余粮丸),《金匮要略》是608条,44个病证,226方,另有附方28首。两书减去重复方和缺失方,实有方剂253首。两书减去重复药物,实有共用药物166种,其中近90%皆载于《神农本草经》,非《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药物只有17种。

钱超尘教授对《伤寒杂病论》的由来在《伤寒论文献通考》有如下的考证:

“印刷术”肇始于隋,稍行于唐,扩大于五代,精卓于宋。汉代著作,除少数写于绢帛者外,其他大多写于竹简或木简。仲景《伤寒杂病论》,必用竹简。仲景著作撰于任长沙太守时,即建安七八年至建安二十二三年之间(公元202~218年),这16~17年间,《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是完整的。

仲景卒于建安之末(公元219年),仲景著作散乱于他逝世后3~5年,原貌已不能复睹,但没有丢失。实因魏太医令王叔和(公元210—280年),加以整理撰次。仲景未逝,叔和已生,二人未曾见面,亦必相知无疑。叔和年龄较皇甫谧为长。叔和见到了自己的山西同乡,仲景的学生卫汛,而卫汛则直呼王氏之名“煕”,故知二人乡谊颇深,这对整理仲景遗著大有帮助。

《张仲景原序》中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是最原始整理之本,为王叔和在仲景逝后的3~5年开始,到公元235间完成整理的,书名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它保留着《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因此书实用性极强和雕版印刷术的广泛使用,故一直流传至唐末犹存,曾录于《隋志》《旧唐志》《新唐志》,这一时期的书名为《张仲景药方》或《伤寒卒病论十卷》等。《仲景十六卷》较《叔和十五卷》并非遗失一卷,实因传抄时分并方法不同所致。传至北宋,《张仲景方十五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伤寒论十卷》,《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同体而别名”之作;第二部分即《伤寒杂病论》中之“杂病”,又称《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今称《金匮要略方论三卷》)。二书为何均称“玉函”?因为六朝之人极为珍爱仲景书,而有“见宝爱之”意。以上足以证明,《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原为《张仲景药方》的组成部分,为叔和亲撰次者,最接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貌,此乃生民之大幸也。

唐初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耗费几十年精力,终于把这个《伤寒论》传本寻觅出来,加以标注,编进《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成书于公元682年),称唐本《伤寒论》,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是个极为重要的《伤寒论》传本。从条文顺序来看,与现在通行的《伤寒论》编排次序大不相同;但从内容来看,却与王叔和《伤寒论》无多大出入。对于校勘宋本《伤寒论》,补充宋本《伤寒论》的阙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北宋国力昌盛,印刷术发达,人才济济,整理校订了多种重要医学典籍。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孙奇、林亿校订的“张仲景《伤寒论》十卷”(称白文本),即《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伤寒杂病论》十卷。据传统说法,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十卷属于伤寒,六卷论述为杂病,有史可证。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伤寒论》小字本问世,称宋本《伤寒论》,印数不多。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99年),在宋本一发垂绝之际,藏书家、刻书家赵开美(江苏常熟人也),从名医沈南昉处得到了宋小字本《伤寒论》。遂复刻之,功莫大焉。传至今日只有五本,为尊重赵氏之功,大家均称其为“宋本《伤寒论》”,良可叹也。

以上节选于钱超尘教授的《伤寒论文献通考》。

金代成无己(公元1144年)见到《内经》《难经》,又见到王叔和的《伤寒论》,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凭空臆想,把两个毫无关联的“经方”“医经”理论体系合二为一,引据《内》《难》来解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撰为《注解伤寒论》(简称《注本》)。到了明代晚期,赵开美将成氏本与宋本《伤寒论》小字本(又称“白文本”)同时刻印,成氏《注本》发行量比“白文本”要大得多,影响中医界四百多年,后世医家称其为“以经释论”的典范。成氏在《注本》卷首,大论“南北政脉应,运气加临汗差、棺墓、补泻病证诸图”“五运六气加临转移图” ,并强调说“五运六气主病,阴阳虚实,无越此图” 。对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的注释,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经文进行方解。细标空谈,使人摸不着头脑,无法指导临床诊病处方。实际上,五运六气与古代历法、气候、气象有关。

南朝梁人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抄写于帛书上的《汤液经法》360首方剂中的60首,书名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988年在河北威县被发现,中医界2000年来的最大疑惑,终大白于天下。冯世纶教授考证:“从《辅行诀》可以看到,张仲景从《汤液经法》的60首方剂中,选出36首方证,收入《伤寒论》,约占三分之二。证明‘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确为事实。”

从叔和至治平二年,八百年间,《伤寒论》十卷之流传,历历可数,脉络清晰,基本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