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 的河道水系,铸造了风貌奇特的名城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五千年农耕文明,三千年吴文化根基,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苏州文化。
苏州中医向称吴医,是吴文化的魂魄和精髓。从周代至今,苏州历代名医甚众,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而明代末年逐渐兴起的温病学说更是吴门医派体系中的一朵奇葩,为吴门医派能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苏州也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发达的中药文化产业,四小药材(小草药、小花果、小动物、小矿物)在业内享有盛名,其中薄荷、芡实、菱、荷叶等道地中药材文化更是久远。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良商贩对药用植物乱采滥挖现象的加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药用植物濒临绝迹。据资料记载,苏州区域曾有药用植物900余种,至1987年苏州市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时,中草药种类仅存400余种。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在此背景下展开,苏州市吴中区成为首批试点区域。自2014年始,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巢建国、刘圣金两位教授带队,并由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配合完成,历时两年,足迹遍及吴中区各角落。
该书以此为契机,凭借调查队伍过硬的专业素质、长久的普查周期、正规的调查方法,保证了该书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代表性。能够将理论用于实践,再将实践成果汇编成全新的理论,实属难能可贵。全套图书载药300余种,还采集医案古籍经方验方千余条,且与吴门医派相关验方300余条,充分与吴医特色相结合。本书语言描述简练科学,图文呼应、一目了然。甚至标记了该植物在吴中地区的分布情况,方便爱好者探索,心思细腻,实为一部实用、简明、高质量的彩色图谱。
本书对于正确识别中草药原植物,为吴门医派传统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