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

鬼箭羽

【别名】鬼蓖子、鬼箭、见肿消、六月凌、四面锋。

【基原】为卫矛科植物卫矛Euonymus alatus(Thunb.)Sieb.的带翅的枝及叶。

【形态特征】灌木。小枝四棱形,有2~4排木栓质的阔翅。叶对生,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两头尖,很少钝圆,边缘有细尖锯齿。花黄绿色,常3~9朵集成聚伞花序。蒴果棕紫色,深裂成4裂片,有时为1~3裂片;种子褐色,椭圆形或卵形,有橘红色的假种皮。花期4~6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坡、林下,产穹窿山、上方山。长江下游各省至吉林都有分布。

夏秋采带翅的枝及叶,晒干。[1]

味苦,性寒。归足厥阴经。具行血通经,散瘀止痛,杀虫之功。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肿痛,虫积腹痛等症。

①治产后血运欲绝:当归30 g,鬼箭羽60 g。上二味,粗捣筛。每服9 g匕,酒一盏,煎至1.8 g,去滓温服,相次再服。(《圣济总录》)②疗乳无汁:鬼箭羽250 g。水六升,煮取四升,去滓。服八合,日三服。亦可烧灰作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广济方》)③治产后恶露不尽:刘寄奴、知母各30 g,当归、鬼箭羽各20 g,桃仁10 g,煎服,顿服。④治瘟疫:雄黄30 g、赤小豆(炒热)30 g、丹参60 g、鬼箭羽60 g,研末制蜜丸,每日五丸。(《吴中医集·温病类》)

孕妇忌服。

鬼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