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竹

玉 竹

【别名】萎蕤、玉参、尾参、铃当菜、小笔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基原】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茎。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横走,黄白色,密生多数细小的须根。茎单一,自一边倾斜,光滑无毛,具棱。叶互生于茎的中部以上,无柄;叶片略带革质,椭圆形或狭椭圆形,罕为长圆形,先端钝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粉白色,叶脉隆起。花腋生,花梗长1~1.4 cm,着生花1~2朵;花被筒状,白色,先端6裂,裂片卵圆形或广卵形,带淡绿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筒的中央,花丝扁平,花药狭长圆形,黄色;子房上位,具细长花柱,柱头头状。浆果球形,直径4~7 mm,成熟后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野林下或石隙间,喜阴湿处。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并有栽培。主产河南、江苏、辽宁、湖南、浙江。此外,安徽、江西、山东、陕西、广西、广东等地亦产。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

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玉 竹

①治发热口干,小便涩:玉竹150 g。煮汁饮之。(《外台秘要》)②治秋燥伤胃阴:玉竹9 g,麦冬9 g,沙参6 g,生甘草3 g。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温病条辨》)③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沙参9 g,麦冬15 g,冰糖3 g,细生地15 g,玉竹4.5 g(炒香)。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④治阴虚体感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生玉竹6~9 g,生葱白二至三枚,桔梗3~4.5 g,东白禳1.5~3 g,淡豆豉9~12 g,苏薄荷3~4.5 g,炙草1.5 g,红枣两枚。煎服。(《通俗伤寒论》)

胃有痰湿气滞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