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

黑芝麻

【别名】胡麻、油麻、巨胜子、芝麻。

【基原】为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草本。茎直立,四棱形。叶对生,或上部互生;叶片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有锯齿或下部叶三浅裂,表面绿色,两面无毛或稍被白色柔毛,花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花萼稍合生,5裂,花冠筒状,唇形。蒴果椭圆形,分4棱或6~8棱,纵裂。种子3粒,卵形。花期5~9月,果期7~9月。

【生境及分布】全国各地有栽培。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①治大便下血:黑芝麻、红糖各500 g。黑芝麻炒焦,加红糖拌匀,随意食用。②治产后乳汁不足,乳汁稀少:黑芝麻微炒。研细粉,加入食盐少许拌匀,每日1~2匙,开水冲服。

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忌食。

脂 麻

【注释】

[1]《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由清代陈士铎所著。主要的特点是其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能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见解独特,发前人所未发。其对药味选用配伍宜忌的论述,尤切中于临床,实用价值很高。陈士铎,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叶氏医案存真》分三卷。清代叶桂撰,由其玄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中所载叶案等予以辑刊。全书不分类别,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辨证确切,随证立方,自有良好疗效。文字质朴无华,很少斧凿痕迹,可供临床参考。

[3]叶桂(1666—1745),字天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其主要著作有《温热论》等,医案主要收录在《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种福堂公选良方》等古医籍中。

[4]《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由宋代严用和撰,成书于宋宝祐元年(1253)。该书聚严氏多年心得,不仅在方药上有其特色,而且重视脏腑学说,并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之说,这一认识对明代温补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严用和(1199—1267),字子礼,庐山(今江西九江)人,南宋医家。著有《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二书行世。

[5]《不居集》为清朝吴澄所著,书名取自《易经》,为“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之意。吴氏重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倡言“理脾阴”,补东垣之不逮,而与叶天士“养胃阴” 说相得益彰。书中首创“外损说”,促进了东垣学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