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

太子参

【别名】孩儿参、童参。

【基原】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块根长纺锤形,肉质。茎直立,单生,下部近方形,被2列短毛,节略膨大。叶片倒披针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呈长柄状;茎端4片叶通常成十字形排列,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渐狭,下面沿脉疏生柔毛。花二型,均腋生:近地面的为闭锁花,背面紫色,无花瓣;茎端受精花较大,1~3朵,被短柔毛,花时直立,花后下垂,花瓣5,白色。蒴果宽卵形,含少数种子,顶端不裂或3瓣裂;种子褐色,扁圆形,具疣状凸起。花期4~7月,果期7~8月。

【生境及分布】常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产穹窿山。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辽宁、河北等省。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栽培。

于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常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

①治暑湿之邪,蕴伏于中:太子参4.5 g、党参4.5 g、紫苏梗6 g、藿香梗6 g、云茯苓9 g、上广皮4.5 g、香青蒿9 g、生意苡仁12 g、白蔻仁2.4 g、炒香豉9 g、焦神曲12 g、南楂炭12 g、软白薇6 g、田子草3 g,煎服。(《郭守朴医学经验文集》)②治寒湿浸淫,阳气不得鼓运:熟附片(先)5 g、川桂枝(后)5 g、淡干姜1.5 g、太子参10 g、生苍术10 g、炙甘草3 g、饭赤豆30 g、大红枣12 g、老姜片3 g、生赤芍12 g、小温中丸(包)12 g,煎服。(《陶君仁临证医验集》)③主治心气不足、心阴亏虚之心悸、心神不宁:太子参、丹参、玄参、北沙参、苦参,随症加减,煎服。(《汪达成内科经验集》)④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太子参、五味子、酸枣仁、砂糖、30%乙醇,制合剂,180 mL/瓶。(苏州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参味合剂)

孕妇及表实邪盛者不宜服用。

太子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