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药

山 药

【别名】怀山药、淮山药、野山药。

【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圆柱形,叶腋间着生卵形珠芽。叶片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基部戟状心形。雄花序穗状,雄花苞片三角状卵形;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蒴果有3翅,果翅长几等于宽,有短柄,每室有种子2枚,着生中央;种子卵圆形,四周有栗壳色薄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产各地。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月、8月采根,入冬采,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曝干用之。

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具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后以补脾健胃、益肾固精为主。

①治冠心病,主行气补气:黄芪10 g、党参10 g、山药20 g、茯苓10 g、茯神10 g、远志10 g、川贝母5 g、郁金5 g、桔梗3 g、木香2.5 g、朱砂2 g、麝香0.5 g、沉香1.5 g,上药各为末,按比例混合研末,每日2次,每次3~5 g,开水送服。(《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②治疗咳喘:麻黄3 g、生石膏30 g、甘草3 g、制半夏10 g、淡干姜2 g、炙五味5 g、茯苓10 g、甘草3 g、山药15 g。(《临证心悟录》)③治胁痛:大熟地12 g、砂仁1.8 g、杭白芍12 g、粉归身12 g、肥玉竹9 g、川楝子9 g、台乌药9 g、炙甘草3 g、生山药18 g、炒牡丹皮4.5 g、焦白术9 g、炒枳壳4.5 g、制香附9 g,煎服。(《郭守朴医学经验文集》)④主健脾养胃、助运化滞,适用于脾胃虚弱、胃纳不香:党参、茯苓、炙甘草、炒白术、炒陈皮、炒山药、95%乙醇、山梨酸钾、砂糖,制合剂,180 mL/瓶。(苏州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健脾合剂)

有实邪者忌服。

薯 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