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
2025年08月10日
马兜铃
【别名】兜铃、葫芦罐、臭铃铛、蛇参果。
【基原】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草本。基部木质化,全株无毛。根细长,在土下延伸,到处生苗。叶三角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顶端短尖或钝,基部两侧有圆形的耳片。花单生于叶腋;花被管状或喇叭状,略弯斜,基部膨大成球形,中部收缩成管状,缘部卵状披针形,全缘,长约2 cm,上部暗紫色,下部绿色。口部无附属物。蒴果近球形,6瓣裂;种子扁平三角形,边缘有灰白色宽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路旁,产穹窿山、天平山、上方山、石湖、光福、东山等多地。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山东、河南等;广东、广西常有栽培。
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干燥,搓碎去筋,筛净泥土。蜜兜铃:取净马兜铃,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黏手为度,取出,放凉。
味苦,性微寒。归肺、大肠经。具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之功。主治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蜜炙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功效,多用于肺虚有热的咳嗽。蜜炙后可矫正苦劣之味,减少恶心或呕吐的副作用,故蜜炙品临床常用。
①治肺虚咳嗽,喉痹哽痛,潮热盛衰,由于肺虚而引起之,咽喉疾患:玉竹9 g、苏子9 g、野百合9 g、血燕屑9 g、阿胶珠9 g、桑白皮9 g、炙百部9 g、马兜铃9 g、大生地15 g,上药煎服。(《吴门马氏喉科荟萃》)②治小儿痉咳,主平肝清肺:桑皮10 g、马兜铃3 g、青蛤散10 g、竹茹10 g、甘草3 g。上药煎汁两次,分两次服。(《临证心悟录》)
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马兜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