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子

紫苏子

【别名】苏子、黑苏子。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种子。

【形态特征】草本。上部有白色长柔毛。叶片卵圆形或圆形,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粗锯齿,紫红色或淡红色,有腺点。轮伞花序,组成偏向一侧的假总状花序;苞片卵形,顶端急尖或呈尾状,花萼钟状,顶端有5齿和10条脉纹,2唇形,外有长柔毛和腺点;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花冠筒内有毛环,2唇形,上唇微凹。小坚果近球形,黄褐色,有网纹。花果期8~11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路旁、草丛中,产穹窿山、上方山、光福。我国各地广泛栽培。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味辛,性温。归肺经。具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炒后可减少滑肠之弊。

①治咳嗽气喘,多年不愈:猪肺一个、鲜萝卜十个、款冬15 g、北五味子9 g、苏子12 g、诃子(去核)三个、白矾1.5 g、蜂蜜30 g、鸡子清一个。先将猪肺倒悬,滴尽血水,再用萝卜捣烂,放砂锅内加水五斤煮烂滤去渣;后五味药研细末,和蜂蜜、鸡子清调匀,纳入肺管后置萝卜汤中煮熟,空腹服用。(《春常在室医验录》)②治疗感冒咳嗽、形寒发热、头痛肢楚:荆芥4.5 g、防风4.5 g、苏叶6 g、苏子12 g、蒌皮9 g、蒌仁9 g、大杏仁9 g、上广皮4.5 g、生意苡仁12 g、炙前胡4.5 g、炙紫菀4.5 g、赤白苓12 g、姜半夏9 g、清炙草2 g、砂仁3 g、蔻仁(后入)3 g、姜竹茹9 g,煎服。(《郭守朴医学经验文集》)③治痛经,主平肝和胃、理气润肠:灵磁石30 g、石决明21 g、旋覆花(包)6 g、清半夏9 g、陈皮4.5 g、炒枳壳4.5 g、大腹皮12 g、炒香附6 g、全瓜蒌21 g、苏子泥(包)9 g,煎服。(《王慎轩晚年医案》)

紫 苏

《本经逢原》[1]:“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