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黄

蒲 黄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

【基原】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的干燥花粉。

【形态特征】沼泽多年生草本,有根茎。叶片线形,下部有鞘。花单性同株,构成蜡烛状穗状花序,雄花密集在上;雄花序与雌花序间有一段距离。雄花有1~7雄蕊,花丝分离或合生,花药线形;雌花有柄,无花被,托有狭长匙形的小苞片。果为小坚果。花果期6~8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湖泊、水沟,产光福、太湖、白塘等地。分布几遍全国。

生蒲黄:夏季花将开放时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性花穗,晒干后碾轧,筛取细粉。蒲黄炭:取净蒲黄粉末,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全部黑褐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将结块揉碎,过筛。(本品易复燃,须放凉1~2日,仔细检查后方能贮存)

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具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涩痛。炒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

①治重舌、木舌之外用方:蒲黄6 g、干姜6 g、冰片适量,三味研磨极细,吹患处。(《吴门马氏喉科荟萃》蒲黄散)②治喉痈剧肿,汤水难投,舌苔厚腻,势有蒸脓现象者:蒲黄9 g、干姜6 g、射干6 g、金银花9 g、制僵蚕9 g、赤芍9 g、甲片6 g、角针6 g,上药煎服。(《吴门马氏喉科荟萃》)③治痛经,症显血虚肝郁、气滞郁阻:大熟地15 g、川芎4.5 g、赤芍4.5 g、官桂(后)4.5 g、生蒲黄(包)6 g、五灵脂(包)6 g、艾叶3 g、逍遥丸6 g,煎服。(《王慎轩晚年医案》)④治乳蛾、牙痛、口疳已腐烂者,可和中白散同用吹之即效;或治鼻息、耳蕈用,麻油滴入,立即见效:人中白、生蒲黄、黄柏、月石、青黛各30 g,研极细末,每两加大梅片0.6 g。(《陶君仁临证医验集》)⑤适用于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生蒲黄、法姜黄、泽泻,制颗粒剂,2 g×10袋/盒。(苏州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调脂颗粒)

孕妇慎服。

蒲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