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鹤虱
2025年08月10日
北鹤虱
【别名】鬼虱。
【基原】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有臭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软毛。茎下部叶互生;稍有柄;叶片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绿色较深,光滑,下面有细软毛和腺点;茎上部叶近于无柄;长椭圆形,向上逐渐变小。头状花序多数,腋生,近乎无柄,有时下垂;总苞钟形或稍带圆形,外层苞片稍短,卵圆形,中层和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序中全为管状花,黄色。瘦果,有纵沟多条,顶端有线形短喙,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及分布】生长于山野草丛中。产各地。分布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贵州、陕西等地。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味苦、辛,性平。有小毒。归脾、胃经。杀虫消积。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①治胆道蛔虫病:炒鹤虱45 g,炒吴茱萸15 g。共为细末,每次服6 g,空腹温酒送服。②治蛔虫腹痛:鹤虱、苦陈皮各9 g,石榴皮12 g,枯矾3 g。水煎服。③治钩虫病:鹤虱90 g。水煎服。
北鹤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