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进入位于北京南礼士路的全国总工会家属院,楼道管理员问我们找谁,我们说找李保忠。他稍作迟疑,说:“喔,找保大叔啊!”我们连忙说:“对对对,找保大叔。”在基层地质队、部机关,关于保大叔的称呼和保大叔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没想到在全国总工会的家属院,年轻的楼道管理员也这样称呼他。
保大叔名叫李保忠。新中国的诞生,召唤着年轻人“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顺势而生,李保忠在祖国的召唤下,立即投入刚成立不久的地质部工作,直至离休。常年的野外地质工作,李保忠深知地质职工疾苦,在他从事地质工会工作后,他以关心地质职工为己任,积极为地质职工做好事,谋幸福,解决地质队员的后顾之忧。在地质系统,无论老少,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保大叔。
进入李保忠家,屋内陈设仍是20世纪80年代的风格,虽老旧,却不失庄重古朴——淡蓝色的沙发,垫布绣有牡丹、鸳鸯、金鱼的图案;桌椅家具是用黑色老漆漆的,经过岁月的打磨,泛出质朴的光泽。李保忠说,这些都是和老伴正式居住在一起后,才置办的家具。李保忠结婚后的第二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随地质队奔赴野外,从此两地分居长达25年。直到1980年,经中央组织部特批,将他从一个基层地质队调到全国总工会中国地质工会工作,他才和爱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结束了劳燕分飞、鸿雁传书的生活。
八仙桌上盖着厚沉的玻璃,一如历史的厚重感,玻璃下压着不同时期的照片。这些照片上,李保忠中等身材,英气勃发,剑眉星目。岁月的淘洗,并没有让眼前这位老人精神疲惫,他的话语中气十足,以至于我们在埋头记录时,恍若不是同一位耄耋老人在交谈。目光从照片上的他移到面前的他才发现,曾经俊逸的脸庞,平添了不少岁月的沟壑。那些往事,在时光中沉淀下来,历久弥香。
老式铝制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呜呜”地叫着,本想帮忙做点什么,老人示意不用。一位85岁的老人,行动还如此自如,精神还如此神采奕奕,按照李保忠自己的话,“是在野外地质队锻炼出来的”。只见他在厨房里忙碌了一阵儿,端了两杯茶出来,递给我们。端着这暖暖的茶杯,窗外阳光穿过有些年代的窗户,洒在八仙桌上,氤氲的茶汽在眼前像云雾般流动。李保忠看着这有些年头的照片,讲述起背后的故事。这恰如其分的光线、茶汽、老照片,似乎和眼前的讲述相融一体。风轻云淡的环境里,适宜听沧海横流的故事。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留心到两个数字:42、25。这是两个枯燥的数字。如果在每个数字后,再加以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是沧海一粟。可是,在一个人身上呢?李保忠参加地质工作42年,从事地质工会工作25年。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他都献给了热爱的地质事业和工会工作。人生有几个42年?有几个25年?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李保忠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职工谋福利、做实事、做好事。
李保忠结婚第二天即告别新婚的妻子离开地质部机关奔赴野外。为了工作,他与妻子三次约定,目的是使他能安心野外工作。两个儿子出生,他没能在妻子身边照顾,更何况平日的陪伴。为此,他的大儿子始终不叫他爸爸。失去这些天伦之乐的背后,却是他为野外地质职工做出的贡献:他走访了全国495个地质队中的428个。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他发现并解决了地质队亟需解决的大量现实问题——解决了高度流动的地质队员子女可挂靠城市亲戚读书问题、解决了地质队职工家属看病报销问题、争取了地质工会经费留用问题。他还三次带领地质部业余文艺演出团慰问西北、东北、华东地区的地质队和感谢慰问当地政府对地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却听不到孩子叫他一声“爸爸”。
我们敬重这样的长辈,李保忠这一代人的身上,自然流露出的品质,高贵而朴素,平凡而伟大。
地质队是找矿的队伍,地质队员翻山越岭,为的是给祖国找到富饶的矿藏。而他们在为祖国寻找矿藏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挖掘的精神。
地质找矿的实践证明,“一支找矿成果丰硕的地质队伍,身后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团工会组织”。地质队伍要稳定,首先地质队员要稳定。地质队员要稳定,工会就得要给力。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正在享受的各项物质成果,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甚至一块小小的芯片、随手不离的手机,都离不开地质队员的贡献,当然,也就离不开那些在背后默默无闻的工会工作者的付出。
李保忠的一生究竟有些什么故事?他为地质队员做了些什么?话得从1952年的秋天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