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相 约

二 相 约

我们再看看他们的相约。

1956年底,李保忠南下组建的305队完成工作任务后,合并到同在东海县城的304队。正当要转战闽西之际,出发前一天,队政治处组织科长王业笺找到李保忠,将北京地质部调他回去的调令给了李保忠。其实这个调令,已扣押在王业笺处3个月了。因为当时地质队人手奇缺,而且李保忠又是工作骨干,所以直到这时王业笺才告诉李保忠,李保忠并不怪他。因为两人同在政治处工作,当时都在为技术人员做保障服务,向上级写的需要各类人才的请示,李保忠没少写。地质工作苦,有的人不愿意来,有的来了又受不了。

有令在身的李保忠回到地质部。回来后得知,地质部政治部要成立青年工作部,就下令将李保忠调来。就在他还没来报到时,中央就下令撤销部一级政治部,正准备在新的岗位大干一场的李保忠,岗位没有了。李保忠的工作安排又成了地质部人事司一个问题,政治部撤销,人员要精简,别人还好说,李保忠如何安排?本来他在江苏野外地质队干得好好的,刚把他调回来,现在因为政策变动,就又把他退回野外去,好像说不过去。这时候,有人提出李保忠结婚时连婚假都没有享受就出野外,最后部机关研究后,为照顾他与两地分居的妻子团聚,决定将李保忠外调到妻子所在的天津纺织系统。

李保忠拿着到天津纺织局的调令,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但想到可以和妻子在一起,一时也没多想,坐上火车到了天津。两人见面后,杨玉珍得知李保忠调到同一个系统工作的消息,那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李保忠的心情和她截然不同,李保忠知道组织上对他的这种跨行业跨系统调动的照顾,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到天津市纺织局报到后,李保忠被分配到一个纺织厂做青年工作。一想到今后每天将要在封闭的厂房里听着纺织机咔嗒、咔嗒的声音,再也听不到高山上钻机的隆隆声,李保忠的心里极不平静。心里有事,自然在脸上就会表现出来。

报到的当天傍晚,李保忠和妻子手挽手漫步来到海河边的大光明渡口时,李保忠仍是那样愁眉苦脸。杨玉珍看出李保忠的心情,摇着李保忠的手对他说:“组织上这样照顾我们,安排你和我在一个系统工作,今后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好好工作,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多好的事,你怎么不高兴呢?”

落日的晚霞倒映在荡漾的海河河面上,几艘轮船正在有序靠岸,声声笛鸣,码头上的工人忙碌了起来。海河边柳荫下,李保忠和妻子停了下来。李保忠没有心情欣赏这美景,几次杨玉珍主动说点什么,李保忠都没有回应。杨玉珍甩开李保忠的手,有些生气地说:“你不要这样,男子汉有话就说,每一个青年都应有自己的理想,都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不要老是这样愁眉苦脸。”

听了她的话,李保忠鼓起勇气说出憋在心里的话:“我能调到天津和你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怎能不高兴呢!可你知道我的理想是要做一名地质队员,刚到野外工作一年多,就回到大城市,这叫什么有志青年。”

没等李保忠说完,杨玉珍又接着说:“人各有志,我热爱纺织工作,你热爱地质事业,你我都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你如果不愿意在城市工作,还想到野外去,还是那句话,我绝不扯你后腿。我们都还年轻,应该把青春献给祖国。40岁以后,如有机会,我们在再一起生活。”

听完杨玉珍的话,李保忠不相信她竟然能说出这样的“慷慨之言”,惊愕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多么好的人生哲理从妻子口里说出。就这样,李保忠和妻子有了第二次约定。杨玉珍湿润的眸子里,映衬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初放的华灯,一艘准备起航的轮船发出低沉的笛鸣,回音在海河上久久荡漾,轮船在海河上划出一道白色的水痕,奔向着远方。

第二天一早,李保忠到天津市纺织局人事处,找到当时接收调令的那位同志,说明原因要回调令。人事处的同志很惊讶,从偏远的野外调到大城市和爱人团聚,竟谢绝组织照顾。第三天,李保忠拿着调令没有回地质部,而是直接到了江苏省地质局人事处。李保忠又回来了,人事处的同志虽表示不解,但也为他的一片真诚打动。在征求李保忠对工作有什么想法时,李保忠毫不含糊地说:“要到野外地质队去。”就这样,李保忠被分配到刚组建的安徽凤阳地质队,再次告别了妻子踏上了重返野外地质队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