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号支农仪器
河北物探队在完成石油普查任务的同时,为改造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盐碱地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沧州,东临渤海,北靠天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陆海交通枢纽,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港油田的所在地。物探大队曾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为大港油田的发现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大港地区的人工地震工作结束后,物探大队在沧州地区的分队并未撤回,仍然开展着各类地质工作。1970年,“文化大革命”正开展中,物探大队的同志们却在忙着完成“支农”的任务。
物探大队搞“支农”,怎么“支农”,在哪里“支农”?经过领导和技术人员研究,确定在河北东部地区的粮仓沧州、衡水一带,利用电测深的方法改造盐碱地。
这一地区属于盐碱地,当地老百姓有谚语形容当地盐碱地现状:
白天一片白茫茫,雨天一片水汪汪。
有水听不到蛤蟆叫,一亩地只打半斗粮。
一亩地只打半斗粮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地造成的,老百姓想到了打地下井,用地下水改造盐碱地。于是家家出钱请打井队打井,忙了近一个月,打出的水是咸的,用它浇地仍是白茫茫一片。通过物探技术人员用电测深方法得知这里的地下水有多层的淡水和咸水,在100米以下的中层区,有淡水,也有咸水,100米以上的浅层区,也有淡水和咸水层。根据科学验证的结果,老百姓花钱打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井管下到咸水层所致。为了了解老百姓打机井的情况,李保忠和物探大队领导、主要技术负责人组成调查组,骑自行车在沧、衡地区农村的玉米地沿乡间小路深入到20多个县,近100个公社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调研。通过调研得知这一带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地下水的情况弄不清,农民集资,甚至把买鸡蛋的钱拿来打机井,有80%不成功。一个县的废井率达到90%以上。老百姓编的顺口溜说:
卖蛋的钱去打井,没有一个能打成。
抽上的水是咸的,劳命伤财瞎折腾。
1970年,物探队参与改造河北沧衡地区黑龙港流域盐碱地。
根据调查的结果,经广大技术人员讨论研究后认为:我们不是常常通过电法来测量电阻率吗?找地下水能不能也运用电阻率的方法测定地下水的咸、淡呢。咸、淡水的组分不一样,电阻率就不会一样。根据这个原理,下井管时选择在淡水区,成井率就会提高。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一台测井仪器。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过一年的精心研究,在最初研制出“70-1型支农仪”的基础上,最终研制出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准确率高的“70-2型支农仪”。
因为这台仪器发明于1972年,是支农过程中发明的第二项仪器,于是称为“支农70-2型电测仪”。在发明“70-2型支农仪”的同时,又通过电测深的方法,绘制了沧、衡地区地下咸、淡水分布草图。农村的打井队,在打地下机井时,成井下管前,看看地下咸、淡水分布草图,再用70-2型支农仪测试一下,成井率达到100%。每当打出一口甜水井,十里八村的农民,就会奔走相告,并拿着盆盆罐罐到井口喝没有咸味的地下水。附近的农民都会拿出鸡蛋或当地土特产品慰问物探队员。有了“70-2型支农仪”和地下咸、淡水分布图,使这一带农民结束了祖祖辈辈喝咸水的历史,也使这一带的土地没了盐碱地,白茫茫大地变成了绿洲,如今早已成为河北省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