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建房办公室
地质部建部时各司局的分布大致情况是:
人事司和供应司在西单皮库胡同办公,资料局在安定门外六铺炕,财务司和教育司在丰盛胡同,行政司虽也在兵马司胡同,但也不和部机关在一个院。
为了让司、局能在一起办公,以提高工作效率,部党组决定另选新址建造部机关大楼,同时兴建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3年3月,地质部建房办公室成立,李保忠从刚去不久的人事司干部管理科调到了建房办公室工作。
正当建房办公室积极着手新办公楼选址工作时,国家机关推出了“四部一会”办公楼的筹建计划。“四部一会”即:地质部、冶金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计划这4个部和国家计委合用一个办公楼,主体为国家计委。由于房屋不够分配,地质部另选新址在西四兴建,即现在的自然资源部机关所在地。
为什么要选在西四兴建地质部的办公楼呢?据说时任地质部副部长的何长工同志出于三点考虑:一是要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同时兴建,这里交通较为方便,便于群众参观。二是这里曾是清朝重臣吴三桂小妾陈圆圆的后花园,动迁居民较少。三是这里所占用的面积中,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是由一支部队驻防的。按照当时规定,国家机关征用国家土地房产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新址选定后,即开始动员搬迁,当地居民在建设新中国的号召下,积极配合搬迁。当时的拆迁,只需要给居民和他原来所住房屋大小相当的房屋,再给予一定搬迁补助费即可,在郊区如占用农民的耕地,一般耕地每亩赔偿费为100元,菜地每亩为300元。土地被征用后,家庭中的青壮劳动力由政府安排适当的工作。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居民动迁,征用农民土地,一般都是很顺利的。
但是也有个别农民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刚刚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不愿意再折腾。这时候李保忠和同事们就要去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讲解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动员他们让出土地。一次不行再次。每次上门结束,离开农民家时,都要将水缸挑满,庭院打扫干净。这是李保忠所在的“建房办”工作人员必做的事情。农民也会留他们吃饭,但是李保忠和同事们坚决不吃,有时还会捎上一些食物送给他们。偶尔需要临时借用老百姓的家做仓库存放物资,也会给一定的经济补偿。农民看到有些物资的包装上面并不是中文,也会好奇地问一下是什么?李保忠就向他们介绍,这是苏联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所需的资料。农民看到如此重要的资料,没有地方放是不行的,又看到李保忠他们如此尽心尽力的工作,慢慢地开始理解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动员,农民最终同意将所需要征用的土地全部转让给了国家。
李保忠还记得在原地质部大院西头有一个破旧的尼姑庵,里面还住着一位尼姑。经动员她愿意还俗,国家发给路费,并出具证明让她返回原籍。
唯一遇到的麻烦,是占用这个大院的华北军区某部汽车团。团长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有资历、有功绩,以此地便于开展工作为由,不愿迁离此地。一般的工作人员上门做动员,要么避而不见,要么被他轰走,严重影响了地质部机关的基建工作的进展。地质部建房办公室就此事向何长工做了汇报。据说何长工到中央军委了解了这位团长的经历,该团长竟是何长工在井冈山革命战争时期的警卫员。不几日,一纸命令下到老红军团长手中。团长接到命令,按要求及时撤离,并将营区打扫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