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出来的工会经费

一 哭出来的工会经费

十年浩劫,各行各业工作都受到很大影响,地质系统也不例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79年,时任地质部部长孙大光在全国地质局长会议上作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报告,把地质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地质-找矿上来,并且提出了“稳定地质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孙大光部长说:“如何根据地质队伍和地质工作之间的特点,使职工一进来就感受到政治空气浓厚,同志间关系融洽,工作生活条件有保障,业余文化生活正常,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这就需要摸索出一套工作办法来。”

地质部建部已经接近30年,又经过了十年浩劫,基层地质工会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如何与时俱进?地质职工对工会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意见?地质队的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哪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李保忠在1980年12月20日调到中国地质工会不到两个月,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工会财务工作会议,各省、市(区)总工会、产业工会领导和分管工会财务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李保忠作为中国地质工会的代表参加会议,在会上,李保忠就全国总工会对个别产业工会实行经费自管问题发了言。在肯定实施这项规定的基础上,李保忠就地质工作艰苦、流动、分散的特点和工会经费不足以及远离城市,不能享受工会兴办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和福利设施,提出地质工会应自管经费,不向各省、市(区)总工会上缴经费的建议。

可惜的是,这次会议的侧重点不在这个方面,李保忠的提议没有引起共鸣。但与会人员中,也有人意识到李保忠提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动了别人的奶酪,李保忠的提议曲高和寡,会议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不了了之。

李保忠并没有放弃,而是总结自己所提意见未被采纳的原因。他认为,自己准备还不够充分,过于自信,轻飘飘几句话不能引起大家共鸣。李保忠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仅凭一张嘴随口说一说就能解决的。要多搜集一些关于地质队流动、艰苦、分散的具体事例,整理一些调研的材料,在来年的会议上继续反映这个问题。

在地质队做过多年工会工作的李保忠,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地质队按规定,在工资总额中提取的2%工会经费,还要将其中的30%上缴省级地质局工会,局工会再向当地省、市(区)工会上缴15%。地矿系统是实行“条条管理”,与地方没有隶属关系。又由于地质队所从事的工作是在边远偏僻的山区,城市里由工会兴建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和职工夜校,地质职工是享受不到的。

李保忠调查发现,有的行业就没有这样执行,比如铁路部门,工会经费全部由中国铁路工会自行支配使用。

李保忠认为,地质工会就要为地质职工说话,要扭转这一不公平的现象。

第二年的会议,李保忠再次参加。这一次,李保忠在发言时,列举了曾调研的甘肃省物探队流动、分散的具体例子:该队驻在远离张掖县的农村,全队有10个分队,离大队部最近的100公里,最远的在500公里。职工每天都要工作在渺无人烟的深山或浩瀚的沙漠,一年四季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地质队员也没有很好地享受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应有的福利待遇。他们做出的贡献和他们所享受到的服务是不成正比的。还举出工作如何艰苦,居住、生活条件如何艰难以及职工和妻子长期两地分居和通信困难的情况。

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保忠在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全国工会财务工作会议上,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

谈到动情处,李保忠不由自主地流下热泪,而且越谈泪水越多。在座的几乎没有不被李保忠的真情所感动。在会议分组讨论时,与会人员对野外地质职工深表同情,纷纷赞同李保忠的意见。李保忠的这次汇报发言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省、市(区)工会的领导也深表同情。参会者也附和李保忠的提议。会后,经全总讨论研究,并下发文件,各省地质局工会经费自管,不再向省总工会上交15%的经费。仅此一项,每年全国地质行业多留出的工会经费达四五百万元,弥补了基层地质工会经费不足的问题。

李保忠清楚,要想改善和提高野外地质队员的生活水平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经费最重要。

此事传开后,赢得全国地矿系统工会干部的一致赞扬。有的工会干部说:“自留工会经费的政策是李保忠哭出来的。”

这次会议结束后,中国地质工会和中国煤矿工会合并为“中国煤矿地质工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李保忠依据他提出的20字“工作方针”马不停蹄在全国地质队开展调研。李保忠在煤矿地质工会工作15年间,他到过全国495个地勘单位(当时数据)中的428个,掌握了大量基层地质队的情况,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为地质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李保忠在地质工会和中国煤矿地质工会期间,想了很多改善野外职工工作生活的办法。有的省地质工会也积极和行政领导商意,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云南省地质工会将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向艰苦的地质分队倾斜。还有就是重大节日为野外一线地质队员发放罐头和香烟的事,至今许多老地质队员回忆起来是那么的难忘。据原驻西双版纳的云南地质局十七地质队的一位地质队员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每逢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都会收到来自北京地质部慰问的午餐肉罐头、红烧肉罐头、蛋卷罐头和上海产的“牡丹”牌香烟。那时候,物资计划供应紧张,很多家庭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买肉的时候还要央求卖肉的师傅在割肉的时候,多割一点肥肉。现在,饮食都讲究健康,过多的油脂被认为是不利于健康的。买肉时,都要些精瘦的。可那个时候不一样,这位地质队员回忆道:“肥肉可以熬油,熬过油的油渣可以变着花样吃。如只熬一半油的肥肉,还可以炒菜。”总之在他们心中,肥肉可以有很多种吃法,光是油渣就有好几种吃法。瘦肉反而就没有那么多了。在野外,炊事员和地质队员交流如何炒菜好吃,向他们征求意见,炊事员说的都是厨艺方面的问题,可大家回答的是:“多放油绝对好吃!”

这些罐头成了地质队员的宝贝,每每收到都收藏起来,吃的时候将夹着白色的肥肉、棕色的肉冻和红烧肉倒进大锅,加上水和白菜、萝卜一起煮,大家围在锅旁,一边聊天,一边吃。锅里沸腾着、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种香味足以刺激到一百米以内的人。饱餐一顿后,吸上一支“牡丹”牌香烟,那滋味,至今令人回味和怀念。

也有舍不得自己吃,带回家给老婆孩子吃。孩子饱餐一顿后,就想起自己的爸爸是地质队员,他没有回来和我一起吃,可他能带回来这些美味。

还有就是文化生活的匮乏,在野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的地质队员闲暇时间,到驻地附近的乡村小学篮球场所活动。天黑后的时候,只有点上蜡烛打扑克,不赌钱,输赢就在脸上贴纸条,或者钻桌子。有时他们为观看一场电影得来回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