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亲笔签名

李四光的亲笔签名

1952年10月2日,北京的空气里已经有一丝薄薄的凉意,风一阵阵地席卷着街道上的落叶,行人中有的已经穿上厚实的中山装。天安门前举行国庆庆典的铁流硝烟味似乎还未散去,人们还沉浸在国庆节日的喜悦之中。有三年历史的新中国首都北京,处处弥漫着水泥及泥土味,天安门城楼前望出去,工厂烟囱、塔吊林立,呈现出首都建设的一派新气象。

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中山堂正在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出席这次大会有宋庆龄、郭沫若、彭真、刘宁一等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和国际人士三百余人。李保忠和他的同事作为会议工作服务人员已忙活了好多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多天的忙碌,会议圆满结束后,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联欢会,代表们纷纷合影、相互签名留念。此时,李保忠见到一位神采奕奕、风度儒雅的长者。李保忠知道他是与会代表,心想一定是位名人,就有了要签名的想法。在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递给他时,那长者打量着李保忠,和蔼地询问了他的职业、年龄,同时将签上名字的笔记本递还给李保忠,勉励他好好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说完长者微笑着大步流星走开。长者的和声细语仿佛还在耳边萦绕,李保忠定睛一看,笔记本上写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字——李四光。

李保忠心头为之一震,他知道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他冲破西方和台湾国民党的层层阻挡,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他回来不久就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刚刚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地质部部长。有了他的回归,新中国的地质事业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让李保忠没想到的是,他不仅亲眼见到这位爱国的地质学家,自己的小本子上还留下了他的签名。越想心情越激动,李保忠走出联欢会热闹的会场,找到一个僻静之地,静静品味着李四光和他交谈的点滴,盯着“李四光”三个字出神。

“嘿!嘿!快过来,有事。”同事的呼喊才使他回过神来。

从那天起,李保忠一直在回想李四光对他说的话。晚上回到宿舍,他躺在床上不停地翻开笔记本看李四光的签名。他已深深被李四光折服。李保忠不停地在想:“国家需要建设,建设需要各类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就是寻找矿产资源的。我要像李四光那样,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18岁的李保忠把李四光签名的小本捂在胸口,暗下决心:“要投身地质工作,要把一生献给祖国地质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