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地质队的往事

第五章 凤阳地质队的往事

和妻子有了第二次约定后,李保忠到天津纺织局拿回调令,没有回地质部,直接去了南京江苏省地质局人事处。该处听了他的说明情况,即安排他到刚刚组建的“安徽省凤阳地质队”工作。这是一个只有三四十人的小型地质普查队。凤阳队的建立,是源于当地老百姓的“报矿”。

“报矿”的由来,起源于1953年,全国地质工作全面展开不久,时任地质部副部长的刘杰向毛主席汇报地质工作时,毛主席问:“地质队员与各地人民群众关系如何啊?”刘杰回答:“绝大部分地质队员都与所在地老百姓能够和睦相处,也很遵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由于群众欢迎地质队,他们还从山里拿来矿石样品或写信给地质部门,主动向地质队报矿。”毛主席说:“很好嘛,这很好嘛!群众报矿应该给邮费,给奖励啊!”一年后,毛主席的指示得到落实,地质部制定了《群众报矿的暂行办法》。人民群众踊跃报矿,凤阳地质队就是根据群众的报矿信息,决定在凤阳县南和定远县北的宋集乡组建起来的。

安徽省凤阳地质队队员合影。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部,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凤阳的贫困,也是大家所熟知的,1978年,世世代代耕作在这里的18个农民的“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凤阳人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典范。到如今,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7年,凤阳地质队经过安徽凤阳皇陵。

该县的大庙公社即现在的大庙镇,是李克强总理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该县的皇陵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葬有朱元璋的母亲。

给李保忠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以上古代和现代的历史,而是在凤阳流传至今的“凤阳花鼓”小调: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

有钱人家卖田地,无钱人家卖儿郎。

我家无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1957年2月下旬,李保忠一行早饭后从凤阳县城出发,背着行囊徒步沿着皇陵方向向前,当晚6点到达皇陵的尽南——大庙。到凤阳地质队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投宿之地。当晚,大庙公社的同志将李保忠等一行6人(3女3男)安排在一个大牛棚里过夜。由于没有被褥,只能睡在牛吃的稻草上。据李保忠说,这一夜是他们乃至全世界都难得听到的“交响乐”,夜间和我们6人同在一个牛棚里的7头牛,“咯吱,咯吱”不停地吃草,还要“哗,哗”不停地撒尿,老牛和小牛都要高声“哞儿,哞儿”地叫。有这难得一遇的“交响乐”,谁能睡得着觉。第二天迎着朝阳队员们继续奔赴宋集公社,离开大庙十几里地后,来到一条10多米宽的河边。河水虽只有40-50厘米深,但2月底阴山背后的河水虽解冻,河面上却有一层薄冰顺水而流。随行的两名女同事不敢趟水,李保忠趟水将她俩背过去。趟过一条河,就进入凤阳南山山脉。经过一天行程,傍晚到达凤阳地质队所在地宋集公社。这是一个荒凉、贫穷,交通极为不便,群狼出没的地方,居住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比东海县的条件还差。地质队员吃的是当地供应的杂粮,喝的是地上冒出来的涓涓泉水。一年四季吃的蔬菜全靠当地的农民送,不送来就没菜吃,只得吃咸菜和豆腐乳。

1957年,和同事在安徽凤阳农校。

李保忠在凤阳地质队任秘书,兼任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蚌埠市团地委委员。当时的凤阳县属于蚌埠专区管辖。李保忠认为,野外工作艰苦,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化解同志们的疲劳。但是凤阳野外地质队的文化生活条件基本没有,唯一有的是一台摇把式留声机。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李保忠利用业余时间,带头开辟一块空地建起篮球场。在球场两端各竖立一根歪歪扭扭的树干,上边钉上一块木板,让队上的铁匠打两个铁圈,钉在木板上,一个篮球场便建成了。傍晚时分,迎着山谷的风,激烈的球赛便开始了。周末球场就成了舞池。每当周末敲起脸盆,吹起口琴,饭盒里放一把勺子,在铛铛铛的敲盆声、哗啦啦饭盒和勺子碰撞声的伴奏下,舞会便开始了。一双双登山鞋在舞池上来回蹭,黄土也随着特别的华尔兹翩翩起舞。一场舞会下来,每个人从头到脚浑身是土。李保忠认为,这样的舞会在全世界大概只有地质队员才能享受,这也是地质队员在野外的乐趣所在。

不仅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医疗保障也非常落后。凤阳地质队的规模不大,只配备了一名护士级的“队医”,其药品只有治疗伤风感冒、防止蚊咬的药和纱布绷带、二百二红药水之类,所以职工称这个“队医”是“二百二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