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宿舍没离开“马”,地质部机关离不开“羊”
地质部机关大楼连同地质博物馆于1956年全部建成,后来接着在羊肉胡同以南建造了李四光讲学堂,开辟了地质部机关的南门。随着时光的流逝,讲学堂已改为北京人人皆知的地质礼堂,地质部的大型活动、文艺表演都在此举行,也放映电影对外开放。如果有人问地质部在哪里,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提到地质礼堂,几乎无人不知。直到现在地质礼堂仍坚持对外放映电影,市民仍然可以来此观看。
谈到地质部建房办公室的经历,李保忠曾编了一首顺口溜,反映当时的建房现状:
地质部成立要建房,东边建在百子湾,西边建在百万庄,部机关建在市中央。先建博物馆,后建大礼堂,职工宿舍没离开“马”,部机关离不开“羊”。
东边百子湾是地质部东郊仓库所在地,当时是在荒凉的空地上,突兀地建立起的一片库房,主要用于存放苏联援助的地质图纸和其他设备物资。
西边的百万庄是当时地质部的东专业馆和西专业馆,主要做地质科学研究用的,1959年改为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1975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至今。
“先建博物馆,后建大礼堂”顾名思义很好理解。
“职工宿舍没离开‘马’,部机关离不开‘羊’”是什么意思呢?先说“马”,当时职工宿舍之一是位于菜市口东的骡马市大街一栋名叫“康豫楼”的二层楼房;二是位于兵马司胡同老地质部机关南院;三是位于阜成门外的马尾沟,马尾沟是当年地质部宿舍建设最多的地方。骡马市大街、兵马司胡同、马尾沟,都带有马字,所以李保忠说,职工宿舍没离开“马”。
再说“羊”,地质部北边是阜成门内大街,新中国成立初期叫羊市大街,地质部南边是羊肉胡同,羊市大街(1956年更名叫阜成门内大街)和羊肉胡同在部机关的以北以南,所以李保忠说,部机关没离开“羊”。
60多年过去了,地质部机关的大门经过多次改建,挂在大门口的牌子也曾多次变更: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
国家计委地质局
国家地质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李保忠说,后来的国土资源部以及现在的自然资源部的办公地点,实际上就是原地质部的办公地点。国土资源部组建时,是由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共同组建的,其中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是副部级单位。国家土地管理局也是副部级单位,管理指导各省的土地管理局,再层层到乡土管所,是纯粹的行政单位。而地质矿产部成立伊始就是正部级大部,不仅要管各省地质局,还要带一支庞大的地质找矿队伍、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生产工厂。到现在仍然保留地质名字称呼的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礼堂、地质出版社以及2000年划给教育部管理的中国地质大学等。自然资源部部机关东边的地质博物馆、南边的地质礼堂仍然是现名。所以说,不论是国土资源部,还是现在的自然资源部,都没离开地质的影子。
“每个时期的名称是当时历史的见证。”面对地质大院的现状,李保忠说:“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随着改革的推进,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的地质找矿手段的不断发展,地质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