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吨的单体水晶的发现
江涛,是195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的第一届学生。解放前,江涛随父母一家人在泰国生活,他祖父辈是有名的裁缝,民国时到南洋谋生,因为手艺过硬,被泰国皇家选中专为泰国皇室做衣裳,家境自然很好。江涛在国外,父母送他上华人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江涛向家人提出回到祖国工作的要求,虽然父母不舍,但为了祖国繁荣富强,为了儿子的理想,还是默许了他回国。回国后,江涛考取了刚建立的长春地质学院第一期,两年的大专学习后,江涛被分配到内蒙古205地质队。不久,305地质队建队,需要人才,江涛被选中。和他一起到305地质队的,还有一位上海女孩华媚春,也是同学。江涛和华媚春在长春地院期间认识,在内蒙古205地质队工作期间建立了恋爱关系,后来还到海南五指山开展水晶普查。
在东海305地质队,江涛、华媚春结为夫妻。四合院西边隔出了半间房作为夫妇二人的婚房。李保忠不仅是他们婚姻的见证人,后来更是和他们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1956年,李保忠和同事在江苏锦屏矿坑边。
搞地质找矿,不是李保忠的专业。但是他善于团结同事,常常向同事请教,不耻下问,同时倾心尽力地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江涛是业务工作的一把好手,也是305地质队主力干将。两人一同南下,又在一个工区,所以两人关系近,李保忠时常向他请教地质方面的知识。李保忠知道,自己如果不了解地质知识、工作手段,是不可能为地质工作做好服务的。两人相互鼓励,立志要为祖国找矿做出贡献。
李保忠虽然在队部,但是分工不分家,都是地质大家庭,常和地质队员同劳动、同工作,虽然不能在技术上提供意见建议,但有时候也可以提供一些工作思路,出谋划策。
在中国没有任何有关水晶资料的情况下,经过江涛的积极努力和不断探索,不仅搞清了东海地区水晶形成的规律,也提出了东海水晶的成矿理论,还发表了《基性围岩和水晶形成的关系》的论文。在305地质队短暂的一年多时间内,李保忠和江涛通过总结东海县水晶分布规律,1956年春天,在东海县牛山工区附近发现了一块重达1.5吨的单体水晶。这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单体水晶,李保忠是这块水晶发现的见证人之一。水晶发现之后,队部立即向江苏地质局上报。这件事不仅引起江苏省注意,也引起了地质部的注意,在当地老百姓中也引起轰动。地质博物馆建成后,这块水晶先是在地质博物馆展览,后来又归还东海县政府,现在陈列在东海水晶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