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归国经历
李四光归国的传奇经历,李保忠更是听得津津有味。1948年,李四光作为当时中国地质学会代表,到英国伦敦参加世界地质学会第十八届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李四光发表了体现他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的诞生》。这篇论文动摇了传统地质学理论,轰动了欧洲。大会结束后,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读书的女儿李林考虑到父亲身体不好,将李四光夫妇接到位于海边的伯恩默思养病。当年11月初,李林拿了几份英国报纸,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告诉李四光和家人沈阳解放的消息。李四光看了高兴得不得了,说:“祖国要解放了,我们要尽快回到祖国,建设新中国。”于是他们立马着手回国事宜。那时船票需要提前半年预定,李四光夫妇马上订了回国的货轮船票,船票上的开船时间是1949年8月。
不仅如此,李四光知道国民党反动派当局要将位于南京的地质研究所迁往台湾。他专门发了一个电报,要求研究所千万不要迁到台湾,设备资料应该尽快装箱,存放在安全保密的地方,人员也不要离开上海、南京一带。接着他又写了一封很长的航空信,详细地谈了电报里的意见。不久,国民党当局高官朱家骅、傅斯年到地质研究所要求搬迁,所里人把李四光的信件给二人看。朱、傅二人见他们留意已决,设备资料也被收藏好,加上时局混乱,也顾不上深究。
不久后的一天傍晚,李四光在伦敦的老朋友、画家凌淑华突然打来电话。凌淑华焦急地在电话中告诉他说:“台湾方面已经给驻英大使馆拍来一封转交给你的电报,要你立即发表一个公开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否则,就把你扣留在国外……”
李四光挂完电话后愤怒地在屋里踱步。他拿定主意说:“不能再等船票了。我先走,连夜赶到普利茅斯港去。那里是货港,没有客船。而且从那里渡船到法国路远浪大,不会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的注意。”他转向夫人说:“你先在这里等我,等我找到安全的地方,我们再联系、会合,一同回国。”一切准备妥当,李四光便坐在桌前,给驻英大使馆写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你们不要再为此事来找我,我已经启程回国……
——李四光
就这样,这位时年60岁的老人写完信,没吃晚饭,趁着月色,冒着风高浪大的危险,连夜渡过英吉利海峡,开启了他艰难漫长的回国之旅。
国民党的大使馆果然派人来找李四光,一同带来的还有5000元美金。来人把来意说明,美金奉上,果然和凌淑华打来电话说的意思一模一样。李四光夫人当即拒绝,并将李四光临走时留下的信交给来人。
两星期后,在剑桥大学女儿住所处,许淑彬收到了李四光从瑞士巴塞尔城寄来的信,为防止特务查到他的下落,信封上地址是特地用左手写的。在剑桥居住的两个星期里,许淑彬遇到一位去捷克参加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在英留学生。他转来了从新中国派来参加该会的代表给李四光的一封信,信中内容是欢迎李四光尽快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李林和许淑彬赶到巴塞尔,根据地址找到李四光居住的旅馆,却发现李四光不在。旅馆老板说一早上就看见他外出,说是去看地质现象去了。见到李四光后,许淑彬将英国留学生转来的信件给李四光看了,李四光很激动,他们决定尽快动身。
在瑞士,李四光夫妇与女儿分了手,于1949年12月踏上了回归祖国的旅程。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到达香港后,李四光的一位老同学来接李四光夫妇,并带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欢迎李四光回国的电报。不久,政府派来的接洽人员与李四光取得了联系。当时的香港,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活动还很猖獗,为能顺利回到祖国,李四光还不能公开露面,便先住在海边一个叫石嶅的偏僻地方等待时机。时机成熟后,李四光乘坐一艘去天津的英国客轮回国,不料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逃跑时沉没在海中的船戳破了一个洞,无法前行。他只得改为陆路,经深圳、广州,先到上海、南京作短暂停留和工作后,回到了北京。
李四光,一位60岁的老人,心里装着中国,装着中国人民,一路上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所以李四光夫人回忆说,李四光的晚年是奋斗的晚年。
这些故事都感染着李保忠以及当年的地质工作者,都认为自己应该像李四光一样,为国家建设、为地质工作奉献自己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