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演员缺氧“倒下”,演还是不演?
大西北之行,慰问演出团经历了艰苦的旅途,一路上也见识到了地质队员在野外开展工作所付出的艰辛。演出团一行是乘坐火车到的青海省西宁,而从西宁出发到野外的交通全部由汽车接驳。从西宁往西出发,过了青海湖,一辆客车行驶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几百里望去,荒无人烟,只有非常少的汽车在一条孤独的道路上行驶着。在这样孤独的旅途中,好不容易见到一辆汽车,双方驾驶员都会激动地相互报以一声长长的鸣笛,向对方致意。
为了赶路,慰问演出团往往天不亮就出发,到了地质队时常常已是深夜。一路上没有餐馆,大家就着水壶里的水吃干粮。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男女演员们上厕所成了一个难题。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办法来:车行四五个小时后,按规定驾驶员要强制休息,并检查汽车状况,演员们的生理也达到极限。这时候,车停下来检查时,男演员往车的左手边戈壁滩走200米,女演员往车的右边戈壁滩走200米,李保忠站在中间这样来解决演员们的生理需要。
从格尔木向北驱车100多公里,中途要经过世界第一大盐桥(深挖40-50厘米即大盐层)和大柴旦、小柴旦。由于地处大沙漠,汽车难以行走,几十里的路,车陷入沙坑4次。每遇一次,演员都要下来推车,所以早7点从格尔木出发,100多公里的路硬是走了9个小时才到达锡铁山地质队。锡铁山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腹部,它背靠祁连,面对昆仑,北接柴达木山,南临察尔汗盐湖,东依泉吉草原,西连绿梁山,地理上属于祁连山脉的延续。在海拔3500米的锡铁山队部,演出前夕,加上李保忠总共30个人的演出团,因为舟车劳顿高原缺氧,就有7名演员在即将演出前,出现头痛、头昏、胸闷胸痛、手足发麻等高原反应,有一名演员甚至连站都站不稳。这7人不得不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30人的队伍,一下子离开7个,演员和乐队都不完整。而且,剩下的演员有的从来没有到过高海拔的地区,还会不会继续发生高原反应?李保忠深为担忧。锡铁山地质队的队员们,看到7个演员倒下,既心痛演员,又担心盼望已久的慰问演出能否如期进行。
慰问演出团在青海的演出受到了地质队员的热烈欢迎。
锡铁山地质队的队长找到指挥演员化妆的李保忠。他对李保忠说:“你们是第一次来这么高海拔的地方,有些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我刚来这里工作的那一阵子,也不适应。不行的话今天你们休整,把状态调整好,再进行演出也不迟。我是非常能理解你们的,那些等候的职工,我去做工作!”
锡铁山地质队成立于1955年,前身是西北地质局六三二队、六三九队,1957年改称锡铁山地质队。三十年来,地质队员在这片缺氧干燥、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向党和国家提交了一份份优秀的答卷。1957年和1958年,该队提交的《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报告》《青海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最终地质勘探报告》探明铅锌储量289.16万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床。
因为地质队的工作成果,1978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锡铁山铅锌矿,设计规模为年采选矿石100万吨、铅锌精矿6.5万吨、银2.5吨。1982年正式列入国家“六五”期间有色金属重点建设项目,成立了锡铁山矿务局,生产铅精矿、锌精矿、硫精矿、电解铅以及金、银等矿产品,锡铁山镇因此成为青海省的一个新兴矿业城镇。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用青春和岁月浇灌出来的。
这时候,有的职工见演出久久不能开始,就抱怨起来:“我们在这里待了几十年了,没看到过什么演出,连个电影都没看过。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慰问演出团,又演不了了。”
也有人说:“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高海拔地区,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大家都是人,应该理解他们。”
理解的、不理解的、抱怨的,各种声音都有。
这些话,在后台的李保忠和演员们都听在耳里,一旁的队长显得有些为难了。演和不演,成了大问题。
李保忠对队长说:“队长同志,你先等两分钟,我和演员们讲两句话。”
在锡铁山慰问地质工人演出现场。
“好!好!”队长边说边退出后台。
李保忠知道,队员们初到高海拔地区,出现高原反应,理应让大家休整。但是,这些地质队员在这里等了三十年啊!为了看演出,有的提前几小时就来占位置。李保忠撩起大幕的一角,悄悄看了看下面的职工,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期盼心情。
如果说不演了,如何向在台下等待很久的地质队员交代,甚至无法向自己的内心交代!
“大家都看到了……”李保忠话还没说完,演员们自发地站了起来,神情凝重地看着李保忠说:“团长,您什么都别说,我们不仅要演!而且还要演好!”李保忠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一种欣赏和嘱托似的眼神扫视了一下演员们,点了点头,神情凝重地下达命令:“准备演出!”
当主持人风度翩翩地走上舞台,向观众致以问候并向职工鞠躬时,观众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接下来报幕员马东红的潜台词朗诵道:“当华灯点燃了城市的良宵,当一个个家庭里流出温馨的欢笑,朋友啊,你可曾想到,那寂寞的帐篷,正被崇山环抱,一旦这里出现了繁锦,他们又奔向更加荒凉的天涯海角……”这美好而感人肺腑的语言,穿透了地质队员的心扉。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孤独、艰辛、汗水、泪水,唯有这一刻,这一份理解与尊重共鸣,像永恒的钟摆一样在荒凉里回荡。
演员们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种种不适,不仅把节目单上的节目演得淋漓尽致,而且为了补上缺的节目,有的演员把节目单上没有的,原来自己练过、表演过的节目再倾情地为地质队员们奉上。在演出进行中,台上在演出,台下的演员们自发地把带在身边的小食品、花生米、瓜子、糖果等食物分发给看演出的职工。演员此时此刻给观看演出的职工送去的不是小食品,送去的是战友之情,兄弟姐妹之爱,是感谢他们为祖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奉献,是感谢他们以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精神。
两小时的演出结束了。
李保忠不顾头晕脑胀,健步走向不是舞台的“舞台”宣布:“演出到此结束。”但是台下的职工意犹未尽,还没有回过神来。当演员们一齐站在台上,向观众告别。台下沸腾了,台下观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涌上台上,和演出团的演员们抱在一起痛哭。演出的“礼堂”成了哭泣的海洋。那些经历过多少艰难洗礼,每天和冰冷的钢铁钻机、荒野高山打交道的汉子们流泪了。李保忠回忆起那次演出说:“中央电视台组织心连心艺术团赴各地慰问演出,有过这样的场面吗?我们的演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连心’。”
这里,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点绿色,地质队员住在已经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的帐篷里,没有正式的礼堂,演出地点选择在一个废弃的工厂车间里。有趣的是一些年轻或年长的地质队员们却穿着很新的皮鞋和比较时新的服装。一了解平时大家根本舍不得穿,工作不忙的时候,会在帐篷里穿一会“过过瘾”。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地质队员,家里写信问有没有什么要寄的。回信说:“给我寄点绿色的东西吧,几片树叶子也好……”
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发现,这里的地质队员的面容和实际年龄相差很大。是大西北的风和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深刻的痕迹,故显得更加成熟稳沉。这些都是让慰问演出团的演员们克服种种不适,坚持为大家演出的动力。演出中和观众的互动时,每个演员上场和下场时,都会发自肺腑地对锡铁山地质队员们说一通内心的感言,赞美他们为国家找矿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
地质队员们更是围着演员们,拿出陈旧的笔记本,纷纷要求演员们在上面签字,互留工作单位地址,等等。
这次西北之行,对很多演员来说是终身难忘的,他们见识到了大西北地质队员的艰苦。连日奔波的辛苦,也是之前从未体验过的。以至于演出期间乃至结束后好几个月,有几位女演员都没有来例假。
在锡铁山的慰问演出、座谈交流结束时已是下午4点,当天还得赶到锡铁山往北近一百公里外的大柴旦青海省地质五队演出。当慰问演出团到达大柴旦地质五队时已经是晚上,10点,在地质队大门口,地质队员们敲锣打鼓欢迎演出团的到来。在勉强称之为礼堂的地方,地质队员连同家属、孩子两百多人坐在礼堂里期盼着从北京来的艺术家的精彩演出。看到这些,演员们也顾不上一路的疲惫,于是接着演出而且演出的质量一点不差。演出结束后已是深夜。休息的时候,大家发现,地质队的同志为大家铺的床单,还有一股柴火味道。原来,五队的地质队员们,在知道演出团要来之后,自发腾出被褥,换洗床单,供演出团成员们使用.怎奈中途下了一点雨,床单被淋湿了,大家又生起篝火,轮流守着,连夜将床单、床套烘干让演员使用。
在青海西北地区,因靠近新疆、甘肃,昼夜温差可达35℃。在赶来大柴旦的路上,演唱《英雄赞歌》的张湘燕受凉,嗓子感到不适。李保忠建议她这次就不要唱了,保护好嗓子。可张湘燕不乐意了,同李保忠闹起了情绪。李保忠开始也没太在意,后来见张湘燕仍然坚持,就采取折中的办法,李保忠告诉她:“要唱也可以,但别唱《英雄赞歌》了,唱点别的,短的,音不那么高的。要是唱坏了嗓子,下一站又怎么办呢。”在她的坚持下,最后李保忠妥协了。张湘燕是北京探矿机械厂的职工,时年25岁,她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具有很高的女高音功底,后来更是出国到日本唱歌,并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