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大西北地区慰问演出
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30多年了,地质矿产部也成立30多年了,但在文化生活上还是30年一贯制的“一首歌——《勘探队之歌》、一部电影——《年轻的一代》、一本书——《鹰之歌》”的局面。在野外开展地质工作条件差、工作辛苦不说,文化娱乐生活还枯燥,是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不安心野外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孙大光部长的话说:“地质部门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地质队员风餐露宿为祖国寻找矿藏,付出了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艰苦,可是在全国人民心中,对这一群体还是不太熟悉。地方也需要了解地质队伍,地质队也需要加强和地方的沟通。有的地方政府对流动性较大也不隶属自己的地质队,谈不上太多的关心,不仅关心不够。在落户口、地质队进城建基地的土地划拨、子女读书、就业等还有诸多问题上得不到有效解决。
1985年,在全国总工会已工作5年的李保忠多次到野外地质队调研。结合自己25年的野外地质队亲身体验,向全国总工会和地质矿产部政治部提出在全国搞一次职工业余巡回演出的建议。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部政治部领导的回应。想搞,困难也是明摆着的。地质系统已经很多年没有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了。20世纪50年代,地质文工团是与煤矿文工团并驾齐驱的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行业文艺团体,在全国知名度很高,影响很大。地质文工团前身是东北地质调查局的文艺宣传队,成立于1952年8月,宣传队队长是时任东北地质调查局的副局长李奔。李奔多才多艺,30岁出头就任副局长,他亲自抓的这个文艺宣传队人才济济。时任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到东北地质局调研期间,发现这个宣传队水平很高,于是第二年将其调进北京,改为地质部文工团,在全国开展“乌兰牧骑”式的演出。地质部文工团一直处于鼎盛时期,有乐队、歌舞团、评剧团、杂技团几大部分,各类人才230余人。地质文工团每年4—11月间,到野外去慰问地质队,最远到达新疆,在那里连续演出20多场,在地质职工中反响很大。在京期间还去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以及北京各大剧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人民群众演出。中南海如果有舞会,就请地质文工团的乐队前来伴奏,毛泽东主席一次在紫光阁跳舞休息间隙,听说是地质文工团乐队伴奏,很满意,对大家说:“你们演奏得不错嘛,到地质队去演出很受欢迎吧!当地老百姓去不去看啊?”得到肯定答复后,毛泽东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辛苦,他们(地质队员)更辛苦,你们一定要为他们好好服务。”有一次,地质文工团的评剧团到中南海演出喜剧《挑女婿》,名丑郝永福的表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把周恩来总理和其他领导人逗得不时捧腹大笑。20世纪50年代地质文工团曾风光一时,成为行业内外的品牌。
可惜的是,1961年全国开展精简下放,各行业文工团体一律不再保留。何长工副部长通过各方努力,试图以各种方式把地质文工团保留保全,可也不能违抗中央命令,无奈最后只得解散。其中,评剧团成建制移交文化部。1963年秋,地质部举行盛大宴会,送别文工团全体团员,大家含泪话别。从此,地质文工团成为历史。
地质文工团在新中国成立后辉煌了整整十年,他们对广大地质队员的慰问关心,起到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孙大光就任地质部部长后,一直想恢复地质文工团,部里领导层都没有意见,可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就大了。建立文工团不像新成立一个地质队,一声令下就建起来了。编制和资金就算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人。懂行懂地质生活又有情怀的团长哪里找?众多高水平的演员哪里物色?当年文工团的人就算召回来,可已是时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十年是一代人,当年的年轻女演员,有的都做奶奶了。就算愿意回来,还能爬山涉水到一线地质队慰问吗?当时刚刚结束拨乱反正,政策变动较大,文工团成立了,如果又因政策原因导致解散,又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孙大光部长。几经推动,部文工团还是没有成立。于是孙大光部长就号召各省局搞“乌兰牧骑”式的小型文工队,先搞业余的,慢慢向专业的靠拢,人员也不全脱产,忙时干主业,也训练,闲时出来慰问。这样,新疆和内蒙古两自治区地质局和第二石油指挥部相继成立了文工队。然而由于领导、体制和管理等方面原因,这几个文工队难以为继,又先后解散。1985年孙大光带着遗憾离开了地矿部,朱训接任部长,朱训也继承老部长的想法,想建立地质文工团开展对野外地质职工的慰问演出。
李保忠的建议一提出来,正与领导层想法不谋而合。但是,舆论哗然:50年代,何长工组建的地质文工团,早就不存在了。70年代孙大光支持几个省地质局搞的小型文工团,也慢慢淡出视野。你李保忠有三头六臂,竟然要白手起家组团深入野外慰问!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李保忠的想法虽然得到了全国总工会和地矿部领导的支持。可是怎么搞?人从哪里来,能不能搞好?挂着地矿部和中国地质工会的大名,如果只是一般的水平,还不如不搞,放手让各省局自行搞点小活动就行。各种担心都有。
但李保忠觉得,地质职工就好比自己的亲人,看望自己的亲人,有时候是不需要太多物质或者说是花样,但是必须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演出质量的关键在于人、设备、情怀。这三个条件满足了,演出质量不会太差。再说了,我们不是组建正规的文工团,而是成立临时性的文艺演出团,这样队伍比较好组建,演员从各地抽调借调,也不用担心和原单位的劳资关系,各地的演员深入野外地质队,也是大家相互了解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李保忠向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人的问题怎么解决?”领导问道。
“在演员人选上,要以地质职工为主体,我们有40万地质职工,就不信选不出一批像样的人才来。还可以请比较有水平的名家进行艺术指点。乐队方面,各省地质局包括部里恐怕都没有这条件,我们可以考虑请外援。”李保忠说这些话,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是胸有成竹,首先,演员可以在全国的地勘单位遴选。至于有名的专家,李保忠早就心中有数了——李保忠的弟弟李保义是总政文工团的主要演员,1977年主演过反映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电影《万水千山》,引起很大反响。谈到乐队和音响设备方面,李保忠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八音盒乐队担任小号手,通过他我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有关同志沟通过,他们反馈的意见是:地质职工也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如果需要,肯定要为之服务。”八音盒乐队是一支由8名音乐业余爱好者组成的乐队,因共同的爱好结合在一起,乐队人员本身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大家利用闲暇时间排练,演出水平相当不错,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展活动时的演奏乐队,经常在国家的重大活动中伴奏和表演。而且八音盒乐队的乐器配置合理,携带方便。“只要有电就行,即使没有电也可以保证演出顺利进行。”李保忠这样说道。
我们来看看后来他请到的八音盒乐队的人员和乐器配置:
钟大星 架子鼓手 (北京电信局职工)
何旭祥 圆号手 (北京曙光电机厂职工)
常弘达 长号手 (北京电信局职工)
潘国刚 萨克斯手 (北京乐器厂的职工)
丁玉春 电贝司手 (北京玉器厂职工)
柴双德 电子琴手 (北京曙光电机厂职工)
伞 琪 小提琴手 (学校教师)
邢久鹏 小号手 (北京地质仪器厂职工)
除了电子琴和电贝司需要用电外,其余乐器都可以直接演奏。“这是再好不过的了,只是架子鼓体积稍大麻烦一点,但都不是问题。”
李保忠担心在大西北的野外地质队演出,如果没有电,乐队将无法演出。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在艰苦的青海大柴旦地区,在偏远的锡铁山地质队演出,用的是汽油发电机为乐队供电。演出结束后,演出团准备离开之前,锡铁山地质队员担心下一站也许会更艰苦,主动将汽油桶装满,一定要让演出团带上,以防万一。除了汽油,让演出团带上的还有炊事班养的鸡。他们舍不得自己的战友受苦受累,宁愿自己少吃也要让演出团带上。
“要请八音盒乐队参与,肯定要有正式的邀请函或者公文,如果是私人或者民间性质的肯定不行。”李保忠说。
领导听了李保忠的一席话,认为可行。“保忠,既然想搞,你弄一个方案出来,演员怎么选,节目怎么配置,艺术指导和乐队人员,你去落实清楚。这些都落实得差不多了,同时规划好慰问演出路线,我们再向上级领导报告。”得到领导授权的李保忠于是放手去抓落实了。
李保忠先找到弟弟李保义,李保义知道哥哥的来意后,说道:“你们慰问演出,主要是以晚会的形式开展的,通常是歌曲穿插一些小型舞蹈,两首歌曲中间,夹一个其他节目。这种形式的演出,是以声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
李保忠聚精会神地听着,对于演出的经验,李保忠肯定没有李保义丰富。
“我是话剧演员,主要是演话剧,对声乐我是指导不了的。但我可以帮你们请水平相当高的老师。”
“谁?”“李双江。”“你能保证请得到他?”李保忠连忙问。李保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李双江在1979年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慰问演唱的《再见吧,妈妈》《怀念战友》等歌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歌曲。1981年,李双江在北京举办了“文革”以后独唱音乐会,是“文革”后中国军人举行独唱音乐会的第一人,受到中国各界关注。后来更是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艺术造诣不在话下。能请到这样一位大家指导,慰问演出工作的质量肯定高。
弟弟说:“我和他关系不错,我们住在一个大院里。”李保忠说:“好!就有劳你了!”李保忠平时对自己弟弟很少用到“有劳”这样的词。
艺术指导的事告一段落。劳动人民文化宫八音盒乐队也说过只要是公家的活动,有公文或者函,就可以支持。李保忠再次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朋友邢久鹏取得联系,确认之后李保忠认为待万事就绪,就由全总煤矿地质工会和地矿部发函邀请。有一个优秀的乐队支撑,准备工作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挑选演出人员。在挑选人员的事情上,领导和李保忠的意见是:在全国40万地质职工里挑选,就连主持人(报幕员)也在地质职工里选。经过和部有关部门沟通,一纸文件下到各省地矿局和地矿部各直属单位,在全国地质队遴选演员的工作开始进行。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通知下发后,各单位热情非常高,经过各省局(部门)先行选拔,再推荐到北京的人选就有近一百名。由于是海选,不可能每个被推荐的人都来北京试演参与选拔。这些在各省局(部门)范围内遴选出来的佼佼者,再通过录音的方式,将磁带寄到全总煤矿地质工会李保忠处,有条件的,可以寄录像带。不久,陆陆续续地从全国各地寄往煤矿地质工会办公室的磁带、录像带堆积成山。每一盒录音带上都写了表演者的姓名、节目种类、节目名称,主要是歌曲类和乐器演奏类的。
那一阵子,李保忠和有关人员全身心对上报的节目进行挑选。对表演水平进行打分,综合分数后对演唱水平提出评价,有时候也会请其他同事、朋友前来聆听,给出意见。经过几轮的初选、研判、确定,一份表演节目单形成了,并提交给领导审查。
在这份节目单里,主要是歌曲类和乐器演奏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提交上来的节目,有不少是地质队员自己创作的原创歌曲,而且都是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的,或者是对地质工作的感情流露,对地质队员的崇拜向往。比如黑龙江地矿局表演者杨静演唱的歌曲《我爱遥远的群山》、王丽华唱的《勘探队的小伙子睡着了》、吉林石油指挥所表演者段亚东演唱的歌曲《月光下的钻工》、吉林省地矿局杨兴志的笛子独奏《地质队的早晨》,就是反映野外地质生活的原创作品。河北地质局徐晓玲的《我已爱上地质队的哥哥》,更是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徐晓玲的歌声和那动人的歌词,使得录音机前的评委中的女同志说,听了这首歌,我都不禁对地质队的哥哥产生好感了。这时李保忠和其他同事说“哟、哟,你不早说嘛。我有好几个地质队员朋友还没结婚呢。”说完大家大笑,女同事登时脸红了起来。
这首《我已爱上地质队的哥哥》在野外地质队的第一站演出就引起轰动,不少地质队员纷纷要求和徐晓玲合影,要求签名,互留地址。这首歌因此成了这次演出团每到一处的保留节目。演出结束,徐晓玲人还在回家路上,单位收发室收到所去演出地的地质队员寄给她的信,已经在她办公桌上堆成小山。这次演出和这首歌成了徐晓玲后来走向艺术事业的跳板,也是她的主打曲目。
《中国国土资源报》在2014年举行的弘扬“三光荣”精神座谈会上,当年参加演出的演员同聚一堂,动情地回忆起28年前曾经的感动。回想起曾经演出的经历,徐晓玲仍然非常激动:“1986年我随团去西北演出,在青海锡铁山演出时,海拔很高,大家严重缺氧,只能吸一吸氧气再上台表演,有7个人演出还没开始就晕倒了……在讲话、唱歌都困难的高原上找矿,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地质队员们太了不起了!演出团的到来让一线工作者非常高兴,一次我们抵达一个项目现场时,已经是夜里10点,可是一线职工还是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见到大家那么热情,演员们也忘了沿途的艰辛,我们决定开始表演,演出结束时已是半夜12点……参加巡演团是我人生的转折,演出中我唱着《我已爱上地质队的哥哥》,巡演结束回到家乡我真的爱上了地质队的哥哥,并且我把这首歌一直唱到现在。”徐晓玲讲完已是泪流满面。
初步的节目单经地质矿产部和全国总工会审定后,认为慰问演出团组建的条件已经成熟,慰问演出团团长一职由谁来担任呢?全总和地矿部一致决定,就由这次演出慰问的提议者,也是筹建慰问演出团的关键人物李保忠担任。同时也因为李保忠是地矿部出来的,在野外地质队工作了25年的老地质,对地质职工有着深厚的感情,团长就由李保忠担任。
1985年冬天,表演节目单上的演员陆续来京报到,每一位前来报到的演员,李保忠都会亲自去车站接,安顿住宿,并组织他们开始练习。
经过再次确认后,节目名单更加清晰明朗。对于演出路线,全总和地矿部商量后,决定慰问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大西北地区地质队,除了新疆,都要去。为什么不去新疆呢?因为20世纪50年代地质文工团曾慰问过那里,所以这一次暂不在慰问之列。
这时全总和地矿部通过发函,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取得联系后,乐队的事情也确定下来,并开始和演员们配合练习。李保忠从弟弟李保义那里也得到消息,李双江答应为慰问演出团作艺术指导。李保义说:“李双江很谦虚,不认为是指导,只说是交流。”他认为地质队员在辛苦工作之余,还有这份情怀创作、演唱反映地质生活的作品,还要到艰苦的地方去演出,很有情怀,难能可贵,反而是要向地质队员学习这种精神。李保忠为此又专门到位于万寿寺总政歌舞团李双江住处,正式地邀请李双江为慰问团声乐演唱艺术指导。见面后,李保忠谈到了演出团组建情况和外出巡演的目的,又从自身经历谈到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苦,两人不知不觉谈了两个多小时,李双江当场表示同意。
正是因为有他的指导,演员们的表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李双江到慰问演出团驻地为大家进行艺术指导的时候,地矿部部长朱训和全总副主席张瑞英莅临现场,和演员们交流,勉励他们好好练习,以高水平演出,慰问一线地质队员。
不久,一份完整的节目演出单出来了,经全总煤矿地质工会和地矿部有关部门研究向领导进行了汇报。并批复同意演出。
我们来看看这份节目单:
声乐部分
1.独唱:杨静(女高音) 黑龙江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我爱遥远的群山(创作歌曲) 纺织姑娘
马丽诺之歌 幸福在哪里
2.独唱:段亚东(女中音) 吉林石油指挥所
演唱歌曲:月光下的钻工(创作歌曲) 振兴中华
我赞美骆驼 夜色阑珊
3.独唱:徐晓玲(女高音) 河北省地质局
演唱歌曲:我已爱上地质队的哥哥(创作歌曲)
我爱老山兰 长江之歌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4.独唱:焦永强(男高音) 北京市地矿局
演唱歌曲:双脚踏上幸福路 木鱼石的传说
5.独唱:张湘燕(女高音) 北京地质仪器厂
演唱歌曲:英雄赞歌
6.独唱:林寅生(男高音) 安徽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要把矿藏找出来 三峡情 小白杨
7.独唱:王丽华(女高音) 黑龙江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勘探队的小伙子睡着了(创作歌曲)
8.独唱:刘丽英(女高音) 云南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望星空 十五的月亮 幸福拍手歌
9.独唱:李焕珠(女高音) 山东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边疆是我可爱的家
10.独唱:王红(女高音) 福建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踩蘑菇的小姑娘 北国之春
11.独唱:陈鑫(男高音) 辽宁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三峡情
12.独唱:王学成(男高音) 北京地质仪器厂
演唱歌曲:刘海砍柴
13.独唱:宫宝海(男高音) 山东省地矿局
演唱歌曲:黄鹂鸟
14.黑管独奏:于寻 辽宁省地矿局
独唱:王言一 流行歌曲 吉林石油指挥所
曲目:鞋儿破,帽儿破
15.京剧清唱:马东红 辽宁省地矿局
演唱节目:玉堂春
16.女声小合唱:
帐篷边的小溪 红莓花儿开
17.混声合唱:
要问我们想什么 在希望的田野上 长江之歌
乐器部分
18.笛子独奏:杨志兴 吉林省地矿局
演奏曲目:地质队的早晨(创作曲目) 牧民新歌
19.手风琴独奏:吉祥 黑龙江省地矿局
独奏曲目:马刀舞曲 西班牙斗士
20.小提琴独奏:郭昕 山东省地矿局
独奏曲目:梁祝 新疆之春
21.轻音乐(八音盒乐队):
愉快的进行 祝您幸福 八音盒迪斯科
花儿与少年 西班牙斗牛
艺术顾问 李双江 总政歌舞团
团长(领队)李保忠 中国煤矿地质工会
报 幕 马东红 辽宁省地质局
舞台监督 胡泊朝 北京地质仪器厂
以上演员自1986年5月底陆续到北京后,集中在北京西北鹫峰山下的北京市财贸疗养院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排练。
在一切准备就绪出征前,慰问演出团在位于三里河的国家计委礼堂进行了首场演出。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罗干和副主席章瑞英,地矿部顾问塞风等领导莅临观看。来自全总和地矿部机关的干部职工200余人观看了演出。这是慰问演出团自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正式演出,演员们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和忐忑,李保忠在后台不停地对大家进行鼓励和动员,对稳定大家的情绪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这一场演出,演员们的发挥比平时排练得都好。八音盒乐队的乐手们也积极配合演员们的表演,把自身表演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每个节目结束后,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艺术顾问李双江对声乐演员所唱的歌曲进行了一对一的指点,受到所有演员的热烈欢迎和感谢。
首场演出拉开了这次赴野外一线慰问演出的序幕。7月31日慰问演出团在团长李保忠的带领下,乘火车直奔青海西宁。地矿部政治部副主任吕录生,中国煤矿地质工会副主席靳广祥等到北京站送行。
1986年7月31日,李保忠带领由30人组成的慰问演出团正式出发,开始了这次慰问演出的征程。一路上,他既是团长,还是“政委”;既是舞台监督,又是剧务。事无巨细,日夜操劳。
演出的第一场地点是在西宁市区的青海省地矿局区调队礼堂。时任青海省省长宋瑞祥和省直机关干部前往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他对慰问演出团大加赞赏。他认为演出团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演艺精湛,很多节目是反映地质生活的,这是自己演自己。
宋瑞祥是地质队员出身,先后在湖南、青海两省任过地矿局局长,对地质工作和地质队员有着深厚的感情。令宋瑞祥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业余慰问演出团的水平,竟然不在省级文工团的水平之下。宋祥瑞对李保忠说:“多少年来,不论是国家级或者省级专业的、业余的都没有组织过文艺演出团来慰问青海的地质队员。这里艰苦,荒凉,没有想到你们竟然来了,还能有这么高的水平。”
为了让省委省政府的广大干部加深对地质工作的了解和对地质工作的支持,宋瑞祥省长要求慰问演出团到基层地质队演出结束回到西宁后,在青海省人民礼堂再演一场。
8月16日,慰问演出团在青海人民礼堂专场演出后,在省直机关引起轰动。很多之前对地质工作不了解的省直机关干部,因此加深了对地质工作的了解。
在西宁附近和驻海东、海南洲的地质队的几场慰问演出后,慰问演出团沿青海湖南沿,经德令哈、乐都直奔格尔木。
李保忠所坚持的是:凡是有地质队的地方,我们都要到。地质队员几十年都能待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为此,李保忠说,不仅每一个地质队都要走到,而且吃住都和地质队员们在一起,不搞丝毫的特殊。事实上,一路上的演出,地质队有招待所的,就住地质队;没有招待所的,几个演员就同住一个大房间。在大柴旦矿区,大家就“化整为零”,睡到地质队员的中间。这时候,地质队员们总是会拉着演员们谈天说地,深夜也不觉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