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摸清成矿规律

一 尽快摸清成矿规律

305地质队的组建,是为了寻找当时国防工业急需的压电水晶。同李保忠一起南下的是305地质队建队初始的7个人,大家称之为“建队七人组”。除李保忠外,还有徐瑞阳、江涛、华媚春、蒋成欢、刘保田、沈楫熏。李保忠的职务是专职团干部。除李保忠和队长徐瑞阳外,其余5人都是地质专业技术人员。

南下的第一站是南京。成立地质队,7个人显然是不够的,他们的任务是先在南京“招兵买马”。在江苏省地质局的协助下,招录了30余人后,即北上东海县。

在东海矿区安顿下来后,李保忠和同事们开始了紧张的工作,研究当地水晶资源分布资料,尽快实现找矿突破,以满足国家建设对水晶的需求。东海水晶矿区面临比较大的问题之一是私挖滥采,首先是要禁止这种行为。东海县水晶矿分布范围广,且大部分在30米以内的浅层。由于地质结构原因,老百姓在自家田里耕作,或者打一口吃水的井,就有可能发现水晶。可以用“星星不少,月亮少有”来形容当地水晶矿资源分布的情况。

小一点的水晶石,老百姓收藏起来,虽不能说完全合法,但也还可以包容。但是一部分人专以水晶牟利,有些较少见的、品相较好、体积较大的水晶,由于不敢正大光明开采,多半在夜里挖掘,加之技术手段低劣、工具落后,往往品质较高的水晶单体,被他们折腾出来之后,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价值,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地质队到东海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水晶矿的分布规律,尤其是可能有较大体积的、优质水晶矿的分布。同时将这些分布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进行有选择的保护。当地政府之前也在保护水晶资源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地质手段,不了解水晶矿的分布规律,工作成效不明显。为此,作为专职团干部的李保忠,组织江涛等一群年轻技术人员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研究成矿规律,结合实地勘查、向群众打听等多种手段开展工作。

在遇到难题时,李保忠常常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李保忠虽不是学习地质专业的,但他有他的辩证方法,为地质队员摸索水晶分布提供参考意见。李保忠爱读毛主席著作,他说,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水晶矿的分布规律,有的地方看似很多,实则并无多少,有的看上去似乎没有,往往又会发现大矿。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以前我们看问题,就是对立的,要不就是错,要不就是对。李保忠的意见对大家很有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周时间,青年突击队工作成果明显,基本摸清东海县的水晶分布情况:即自小官庄—朱沟—横沟转向新庄—树墩一线为北带,范围较窄小,石英脉的含晶率较低,单个晶洞(矿体)也较小;南带自陈集、池庄—曹林、牛山—南榴、八湖—红土山—董马庄、马小埠一线,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40公里的范围为主要矿区,资源占全县的90%左右,尤以红土山周围为最集中的矿区,占全县的1/3。有了这些资料,当地政府一改原来盲目的保护方式,东海县的水晶私挖滥采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

东海县现属于江苏东北部的连云港市。在当时,连云港市叫“新海连市”,名字来源于辖区内3个比较出名的新浦、海州、连云三地地名的首字而来。

解放前,东海县一度被国民党政府授予“模范县”。为什么会有如此“殊荣”呢?淮海战役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不得人心,军事上一败再败。军队需要补充,于是大量抓壮丁。东海县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的壮丁不计其数,为了安慰当地,腐朽的国民党政府给了东海县一个“模范县”的称号。

东海县自古出水晶,据说东海水晶的发现和利用,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到汉代时已有初步的加工技术。东海县山左口大贤庄遗址出土的“水晶砾石刮石器”距今约一万年以上。新沂良渚文化遗址和海州汉墓群均有水晶饰品和水晶雕刻件的出土。虽然利用较早,但是人们对东海县水晶矿的成因、分布均不清楚。零星的地表人工挖掘,不仅量不大,而且很容易破坏优质矿床和大件单体水晶。

305地质队到了东海县,大队部驻在西柳庄,其余几个工区分别在牛山、房山、白塔碑等地。进驻东海县后,305地质队迅速开展工作。看到地质队员到来,当地百姓有欢迎的,也有不欢迎的。大多数百姓认为这是中央政府派来找矿的,矿找到了,必定会造福一方百姓。但也有不欢迎的,少数当地老百姓靠在田间地头寻找水晶,制成水晶制品换钱换物,而地质队的到来无疑是砸他们的“饭碗”。这些老百姓对地质队的到来是抵触的。这些老百姓颇有怨言:“国民党反动派都不管,现在管什么管?”

对有抵触情绪的人,李保忠就给他们宣讲政策,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后来,那些原来私自挖采水晶的一些村民,还自发给地质队员带路,把自己发现水晶的经验告诉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