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荣”精神的见证者
“三光荣”精神,指的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在原来“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艰苦为荣”的口号上发展过来的。
说起“三光荣”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李保忠对它的来历和发展非常清楚的。首先,李保忠是地质部建部不久就到部工作的,对地质工作的发展历史了解得多一些。其次是在野外地质队工作的时间长。 最重要的是李保忠和“三光荣”精神的起草者李长清是很好的朋友,是建部初期在一起工作就认识的同事。李长清比李保忠年长两岁,他是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时来地质部工作的,开始在地质部计划司工作,后来给宋应副部长当秘书。“文革”结束后80年代在地矿部办公厅任副主任,后又任地矿部政治部副主任。1953年和李保忠同是地矿部民乐队的队员。1992年建部40周年时,组织“全国地矿系统职工业余文艺慰问演出团”到华东各省、市和地质队职工的慰问演出时,李长清任团长,李保忠任副团长,两人配合默契,号称“二李”,称呼他俩是大李团长和小李团长。在李保忠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了一些有关“三光荣”精神的来历和形成的有关故事。
1983年初,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召开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李长清时任地矿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他起草大会报告和为出席大会的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提供讲话提纲时,朱训副部长传达了孙大光部长对起草报告的意见:要根据广大地质职工多年形成的传统,提出一个新的、能够凝聚整个地质队伍的口号,代替原来的口号。
改革开放后,不少地质队员反映,认为原来的战斗口号与时代发展不匹配。他们认为“以地质为业”是对的,应坚定不移。但是为什么还要“以深山为家”呢?“以艰苦为荣”也是对的,是地质队的优良传统,不仅不能丢还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但是地质队员长期在深山野外工作,孩子上不了学,子女就业难,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工作、生活条件都在改善的情况下,地质队员非要以“深山为家”作为追求目标吗?这些意见引起地质矿产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李长清认识到,新口号既要保留原口号的精华,又要适应全国地质系统开展各类评功授奖活动、加快地质工作步伐的新形势,要突出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又要重视地质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被提炼了出来。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替代了原来的“以地质为业”。李长清认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中的地质事业涵盖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以及科学实验,涵盖了各种手段为地质服务的所有工作。
“以艰苦奋斗为荣”则是在原来的“以艰苦为荣”的基础上提炼的,再加上奋斗二字,好的作风应该继续保持。
“以找矿立功为荣”不是狭隘的找矿,而是涵盖了直接找矿,为找矿提供科学理论、科学依据等各个方面的科研成果,涵盖了直接找矿以及为了找矿的前期工作和为找矿提供各种服务的贡献者。
孙大光部长、朱训副部长审阅大会《报告》送审稿后,认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归纳总结得很好,并要李长清等在外地调研的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温家宝同志回来后,送给他审阅。温家宝回来后,李长清立即将《报告》送给温家宝看,并转达了孙大光、朱训两位领导的意见。第二天温家宝对李长清表示,同意两位部长的意见,这次大会要突出“三光荣”这个主题,使其成为整个地质系统的战斗精神,建议在报告中,前面加上一句“以共产主义为核心”。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正在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正在全国开展。温家宝的建议得到了孙大光和朱训的采纳。
根据温家宝的指示,李长清又重新为王震副总理起草了讲话参考提纲,突出了“三光荣”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1983年3月,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上朱训同志代表部党组在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在全国地质系统深入持久开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教育”。
大会闭幕式上,王震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讲话时说:“我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来看望大家,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地质职工及其职工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在新的历史时期,你们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提倡‘以献身地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把共产主义理想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广大地质职工牢牢树立起‘三光荣’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就一定能开创地质工作的新局面,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大会是一次专门以“三光荣”精神为主题召开的全国地质系统的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三光荣”精神的提出,使这次大会开得很有声势,很成功,在全国地质战线影响很大,并迅速在全国地勘单位中传开,各地勘单位纷纷召开以“三光荣”精神为主题的学习动员大会、表彰大会等。以至于国家经济委员会主持召开有关部委参加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会议时,还特地邀请李长清到会,介绍地质矿产部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和“三光荣”精神教育的有关情况和内容。
李保忠说,在“三光荣”精神武装下,全国地质战线涌现了一大批体现“三光荣”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为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光荣”精神准确体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因而受到普遍赞同和欢迎。在“三光荣”精神的凝聚下,地质队伍更加精神焕发,在继承光荣传统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不断建立新的功勋。地质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1986年,在甘肃省的白银、金昌、嘉峪关市和陕西省垣曲县,分别建立了地质工作纪念碑。1987年,浙江杭州建立了西湖引水纪念碑。1991年,河南平顶山建立了地质工作纪念碑,引用了江泽民同志为地质工作者的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1992年,全国92个地质勘查单位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这92个地质勘查单位代表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和副总理姚依林同志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全国劳动模范、活着的“铁人”王守忠,是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6008钻井队队长,在“三光荣”精神激励下,带领6008钻井队队员以钢铁般的意志,顶着戈壁滩上的烈日高温,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84年9月22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钻出了高产油气流,首次实现我国海相油气勘查的历史性重大突破,为在中国西部开辟新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再次提出:继承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地质工作中再创辉煌。国务院再次提出继承发扬“三光荣”优良传统,不仅激励着在岗的地质工作者,而且也是对老一代地质工作者几十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肯定,说明共和国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地质工作者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贡献。新老地质工作者都应十分珍惜这个荣誉。
上世纪80年代,李保忠生病住院,难得妻子陪同照料。
2007年,121个地勘单位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在国家对地质战线广大职工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精神的肯定,是对地质行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肯定。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始终践行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精神,在被称为“浙江西藏”的丽水等地区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树立了精神示范和行为标杆。2011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和大队党委被国土资源部、中共浙江省委分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荣誉称号和“地勘先锋”荣誉称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表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的决定》指出:
浙江地质七队始终坚守精神高地,无论在地质工作的辉煌期还是低谷期,都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竖立起了新时期地勘人的精神丰碑。
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表彰大会上说:
地质七队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始终坚守精神高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不断实现找矿突破,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丽水等地区的地质找矿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地质人的时代赞歌,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树立了精神示范和行为标杆。向地质七队学习,就是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好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就是要开拓进取、勇闯市场,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始终坚守地质“三光荣”精神高地。要以学习弘扬七队的先进事迹为契机,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把向七队学习的活动与创先争优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全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新时期地质“三光荣”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加快实现找矿突破,全面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