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戒烟的故事
刚到物探大队,李保忠被安排在人事科,第一项任务就是在沧州地区招聘工人。
在招工时,单位定下的标准是:“历史清白、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22岁,具有初中文化。”李保忠在这些硬性条件外,他又加上一条——不吸烟。前面的要求是很正常的,而不吸烟的要求就有些苛刻。野外地质工作艰苦,寂寞的环境导致不吸烟的人很少。但地质队员们吸的烟都是劣质的,所吸的烟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都会造成的损害。因为吸烟,有的地质队员刚到中年就患上呼吸道疾病,更有的早早去世。所以,李保忠说提出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爱护地质队员。但是,李保忠也知道很多人都吸烟是现实,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改变的。有时候他劝人不吸烟,对方是理解的,认为这是关心他,也有的人不理解,说毛主席也吸烟,你咋不去管管。
所以不吸烟的标准只能是作为一个辅助标准,如果说,两个人应聘一个岗位,条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时候就选择不吸烟的。
说到香烟,李保忠在华北军区招待处当招待员时,通常住的都是军队中的中高级干部。解放初期实行供给制,每天在这些中高级干部房间里放一盒烟,这是李保忠的工作职责之一。无论这些领导吸还是不吸,都要放一盒在卧室内。时常遇到不吸烟,有的走时就将烟拿走,也有不拿的,不拿走的烟,自然归了招待员。因此,在招待员中不会吸烟的也学会了吸,只有李保忠一个不吸烟。直到今天李保忠也不吸烟,而且坚决反对吸烟,他的子女也不吸烟。
1960年“四清”运动后期,物探队工会调来一个王主席,即李保忠的新领导,此人是一名苦大仇深的老干部。年轻时由于家里贫穷,长年给地主扛活,共产党解放了他的家乡后,参加了革命,20世纪50年代调到地质系统工作。此人工作积极热情,待人诚恳,忠厚老实,只是没有文化。家有5个儿女,爱人没有工作,原是随队家属,后来将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他爱人带5个孩子在农村,因为没有土地,全家7口人就靠他每月80多元工资生活。由于生活困难,他在食堂吃饭,一般都是吃1毛钱左右的菜。生活虽然困难,但他每天还要吸一包烟。因为李保忠和他坐对面桌,这些他都看在眼里。李保忠是不吸烟的,面对的领导是一个烟民,室内的烟味他难以忍受,又不好让领导不吸。于是他动了心思。一天,在王主席吸烟时,他问;“王主席,您吸的是什么牌子的烟?”主席回答:“海河牌的。”“多少钱一盒?”“2毛7。”李保忠若有所思地说:“一天2毛7,一年就是小一百块钱,能买一台缝纫机。”主席惊叹了“真的!”李保忠坚定地说:“一天2毛7,乘365天,就是98元5毛5分,您家里孩子多,买上一台缝纫机,给孩子们的旧衣服缝缝补补或大改小,要省不少钱。”“你说的也是,可我戒不了。”“关键看您的决心,您要是想戒,我有个办法,咱先试一个月。你每天上班,就拿出2毛7买烟的钱给我,由我保管。”主席说:“好!先试试。”第二天李保忠做好一个纸盒,放在他和主席两个桌子中间,盒子顶部有个放钱的豁口。王主席一进办公室就拿出2毛7分钱,李保忠当着主席的面,将钱放在纸盒里。就这样,一年下来打开戒烟盒,整整98元5毛5分,又凑上十几元,买回一台新的缝纫机。第二年王主席继续坚持戒烟,又买了一辆自行车。两年来,通过戒烟使王主席的家庭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他从此戒烟了。
戒烟后并没有彻底改变王主席家庭生活困难的现状。李保忠又动了其他心思。物探大队职工的困难补助标准是供养的直系亲属全家人均25元以下,王主席,全家7口人,平均只有12元左右,远远低于25元的困难标准线。由于他是工会主席,他从未申请过困难补助。李保忠分析了他家困难的原因,一是孩子多,二是全家分居两地。为此,他主动到他爱人居住地唐山地区丰南县,要求将农村户口转回城市户口。理由是,他爱人长期就是城市户口,他爱人带5个孩子到农村既没有土地更没有劳动力,生活十分困难。有关组织动员其爱人到农村去,缺乏国家政策依据,应当转回城市户口。当时,丰南县有关部门以王的爱人已经是农业户口,就不能改为城市户口,况且也没有将农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的先例。李保忠并不气馁,他又跑到唐山专区,接待他的人认为李保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对李保忠说,你的事情专区不能直接办理,你要到丰南县去办,因为这家的户口在丰南县。李保忠说他已去了丰南县,那里说不能办。这位同志说:“小同志,你想想,不通过县里我们能叫公社办理户口吗?叫你去县里,你就去,明天早上8点你到县委办公室。”李保忠请这个人给写一封信。这个人有点不耐烦了。“你这个同志,叫你明天去你就去,不用写信。”第二天,李保忠按时到县委办公室,一进门就有人迎过来说:“你是来办理农转非户口的吧?地委秘书长昨天打来电话,(李保忠一听秘书长为之一震)你的问题可以办理,你通知他家将已领的粮票如数退回就可以了。”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就这样办好了,李保忠深为感动。农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的事办成,不仅缓解了王主席家庭两地分居、生活困难的问题,也在全队职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认为李保忠又为职工办了一件大好事。